【財商天下】中企IPO衰落 還值得投資嗎?

2022年01月08日財商天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08日訊】新年伊始,首家A股上市公司就花落「中移動」,不過投資者們似乎並沒有看好「中移動」,有股民甚至還戲稱說「買了中移動,終身不能移動。」
我們知道,從去年開始,中美兩國的監管措施,就讓中概股接連遭遇重擊,一些中概股也選擇了「退美回港」上市、或者是二次上市,那麼,今年中概股的情況又會如何,香港股市的前景會好嗎?去年中國企業IPO的表現越來越糟糕,對於希望押注亞洲新股發行交易的投資者來說,他們的側重點也在從中國漸漸轉向,那中國市場還值得投資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話題。

上市首日接近「破發」 中國移動「一動不動」?

1月5日,「中國移動」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這是「中移動」在去年5月被紐交所退市之後,回歸A股市場。作為近十年來最大的IPO,「中移動」的發行價是每股57.58元人民幣,雖然在集合競價階段,股價一度上漲,但是開盤之後,就持續下跌,之後股價在59至60元的低位小幅震盪。股民戲稱,這是「織布機」上線。
確實,在6日早盤,「中國移動」的股價,在跌到發行價附近後,就「一動不動」了,在57.6元附近徘徊了很久,看來是有人在「托盤」,不讓其「破發」。
顯然,投資者對「中移動」的前景並不看好。
財聯社報導說,有不少投資者棄購「中國移動」。發行結果顯示,本次網上、網下投資者的棄購股數,分別是1,291萬股和22萬股,棄購金額合計有7.56億元,都將由承銷商包銷。數據還顯示,除了一個機構席位買入了4.35億元之外,四個機構席位合計賣出了5.01億元,而中籤散戶多數都選擇在上市首日拋售,落袋為安。
上周三的時候,中共商務部曾表示,2022年要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但是,「中國移動」作為新年開始後的首支上市新股,這樣的行情,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好兆頭。

投資者重點轉移 關注中國以外亞洲市場

記得在去年6月,中共新華網還非常自豪地說,上半年全球十大IPO,中國企業占了「半壁江山」。可結果是,沒幾天,剛剛在美國上市的滴滴出行,就遭到了中共當局的強力監管,而且在去年底的時候,被迫從美國退市。滴滴事件,也讓包括字節跳動在內的不少中國企業受了驚嚇,無限期地推遲了在美國上市的計劃。也因此,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節奏也大幅放緩,新股發行量,在去年上半年時還是40支,但到了下半年,已經縮水到,只剩4支了。
中概股受挫,還不只是滴滴事件的寒蟬效應,去年,像是中共針對國內企業的監管風暴,還有中國恆大引發的房地產債務危機,都讓全球市場受驚嚇不小,這也都是導致中概股遭受重挫的因素。所以,今年資本市場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投資者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以外的市場。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Dealogic的數據,在亞太市場上,中國超過5億美元的IPO,雖然有15宗,數量是最多的,但是,這些股票上市之後的表現卻很糟糕,截至去年12月28日,這些股票的平均跌幅,竟然超過了35%。相比之下,韓國和印度IPO的平均回報率,卻是相當可觀,分別是42%和23%。
所以,在去年,大型的上市交易中,韓國和印度的企業數量僅次於中國。業內人士和投資者認為,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中美加強上市監管 美國中概股被「腰斬」

此外,大家知道,目前中美兩國都加強了對中國企業赴美IPO的審查。
去年底的12月2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全票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實施規則。法案規定,如果外國公司,連續3年沒能向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提供審計底稿,這些外企將被禁止在美國的任何交易所上市。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21年的7月1日,共有250家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阻礙監督委員會進行監管,其中,有227家公司來自中國,占比達到了九成以上。
這是因為中共政府禁止將審計底稿等檔案,傳遞給境外機構或者個人,理由是涉及到國家機密、信息安全和國家主權等。比如,滴滴出行就因為涉及用戶和地圖數據,被中共監管機構認為信息安全不過關,所以,最終不得不宣布「退美回港」上市。所以,在《問責法案》這道門檻下,接下來,中概股從美國退市會是大勢所趨。
而且,北京的監管要求,也在不斷加大力度。比如,為了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北京當局也在去年加緊修訂了《網絡安全審查辦法》。10天前,中共網信辦已經正式公布了此項《審查辦法》,並宣布在今年的2月15日正式實施。
與此同時,針對境內企業在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的相關辦法,中共證監會也在12月24日發布了兩個徵求意見稿。
正是因為這些監管措施,再加上中共對互聯網科技公司、教培行業的整頓等等,去年,在美國或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普遍出現了大幅下跌。例如:阿裡巴巴的股價在過去一年裡近乎腰斬,拼多多跌去了67%,而教培公司,像是好未來和新東方的市值,更是分別縮水了大約95%和89%。BBC報導說,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95支成份股,在去年2月創出高點後,在之後的9個多月,累計跌去了超過1.1萬億美元,目前跌幅已經超過50%,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最差年度表現。
另外,高盛估計,中國公司ADR整體市值是1萬億美元,其中有四分之一是美國投資者持有。我們先來簡單解釋一下ADR的概念,ADR是美國存託憑證(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的簡稱,指的是美國以外的上市公司,到美國掛牌上市。簡單來說,中國公司ADR,就是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的股票憑證。
我們看到的情況是,目前,美國散戶已經開始拋售中概股的ADR,而機構投資者,仍然把希望寄託在這些中概股公司在香港上市,這樣就可以轉為港股,繞過監管風險。中國企業,也確實在紛紛準備著,轉道香港上市或是二次上市。

港股去年表現全球最差 今年IPO前景如何?

那麼,香港股市的前景究竟如何呢?
去年,受互聯網科技股的拖累,恆生主要指數的表現可謂是全球最差。恆生指數累計跌幅達到了14%,而恆生科技指數的跌幅更是超過三成,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累計跌幅超過20%。而在同時期,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和大陸的股票市場都在上漲,其中,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同期的漲幅都超過了20%。
那麼,港股和美股之間的走勢,為什麼會出現嚴重分化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從2014年開始,中國內地資本的參與度增加,對港股的影響力逐步加大,和美股之間的聯動性也因此逐步減弱。《證券時報》報導說,目前「港股通」每天的成交金額,達到港股總成交額的20%。
就在一個月前,也就是去年12月月初的時候,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發布了一份報告,畢馬威認為,從當時的數據來看,港交所在去年的全球IPO市場融資上,會跌出前三甲,被上海證券交易所超越,排名全球第四。美國的納斯達克交易所和紐約證交所,會分列第一、第二名。深圳證券交易所仍然排名第五。由此可見,港股去年的表現相當疲弱。
那麼,進入新的一年,港股IPO是否會形勢大好呢?恐怕不會。
比如,在中國和美國的雙重監管壓力下,登陸納斯達克7年多的中國社交媒體巨頭「微博」,去年12月8日在香港進行了二次上市。但是,「微博」在上市首日就「破發」,收盤時下跌了7.18%,給中概股的「退美回港」上市投下了陰影。
分析認為,目前港股的市場情緒較為負面,一方面,中共的教育雙減政策、國家安全數據法以及反壟斷機制,這些監管政策都造成了市場的負面情緒,另外就是,美國證監會也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等等,這些因素都讓中概股全面下挫。
所以,目前的市場氣氛,可能不利於新股上市,要等經濟及市場氣氛好轉之後,IPO才可能活躍起來。甚至有分析師認為,香港下一個IPO的高峰期,2022年都不太可能出現,至少也要等到2023年年初的時候。

中國股市還值得投資嗎?

不過,儘管中共當局的監管,讓許多在海外上市的中資公司受到了猛烈衝擊,但中國國內的上市公司基本沒有受到影響,A股市值仍在成長。據《證券時報》的報導,截至2021年底,上證指數和上年同期相比,上漲了4.8%,深圳成指上漲了2.67%;A股市值也達到創紀錄的91.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15.3%。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在我們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國投資者提高了對A股的風險敞口,支持了中國境內的資本市場,而他們購買A股的渠道之一,就是通過香港和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
Wind數據顯示,在去年,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淨流入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資金總額,達到了人民幣1.6萬億元(約合2,520億美元),這也是互聯互通機制,從2014年啟動以來的最高淨流入金額。
大家知道,目前的中共正面臨著極大的經濟壓力,一直喊著要「六穩六保」,還要實現經濟轉型,這也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中國的「韭菜」,顯然也已經沒剩下什麼可割的了,大部份百姓正在走向「共同貧窮」的路上,所以中共現在正在制定政策,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海外資金,能夠長期駐留在中國的資本市場。
可以預見,在中共對外資開放金融業的背景下,那些外國大投行仍然不會放棄中國市場,而且隨著更多的中概股回到香港或者是大陸上市,大批外資也會尾隨而來,尤其是中共的「老朋友」華爾街的大佬們。
但是,中國市場還值得投資嗎?
現在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長期衰退的危機,有目共睹的是:消費增長已經大幅放緩,房地產危機還在延續,還有監管和政治環境的明顯惡化,外資也在加速撤離,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危機的加劇。在這種情形下,投資中國還能獲得很高的回報率嗎?實在是令人質疑。
當然,中國的資本市場向來都不理性,很多時候都是靠概念炒作起來的,尤其是當政府要支持某個行業時,那真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只是豬掉下來的時候,也會摔得很慘。所以說,如果口袋裡的錢不多,那就還是把握「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原則,華爾街的大佬們是財大氣粗賠得起,但是,普通的小百姓可傷不起。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訂閱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