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09日訊】不止是腳會抽筋,胃也會抽筋,稱為胃痙攣,患者感到腹部劇痛,甚至嘔吐。對生活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胃痙攣是越來越常見的疾病。當胃痙攣發作時,就醫前有2個方法可緩解疼痛。
可怕的胃痙攣 疼痛可能持續幾小時
一邊吃飯一邊處理工作,這個在忙碌生活中常出現的場景,可能在吃了一餐麻辣鍋、米糕後,引來胃的反撲:上腹部絞痛,甚至疼到渾身冒冷汗,還跑到廁所嘔吐。以為是胃痛,急忙到醫院掛急診,結果醫生檢查後告知是胃痙攣。馬偕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高晧宇指出,胃痙攣就是俗稱的胃抽筋,主要疼痛位置在胸骨底下的劍突處,也就是肚臍上方部位,但也有人是整個腹部同時痛。
疼痛表現非悶痛,而是絞痛,因是胃受刺激,胃壁肌肉快速蠕動而引起的症狀。發作時間從幾秒、幾分到幾小時都有可能。
患者還可能伴隨其它症狀,例如:噁心、嘔吐、一直打嗝、腹脹、排氣,或便祕、拉肚子等排便習慣的改變。
吃太快、壓力都會造成疼痛 胃痙攣有7種原因
讓胃抽筋的原因,多與飲食習慣及生活壓力有關,另有少數是疾病造成。1. 飲食
飲食是最常見的原因。辛辣食物、太粗糙的纖維、甜點、油膩餐點和較難消化的糯米類食物(湯圓、粽子、飯糰、米糕),都可能造成胃部絞痛。另外,三餐不定食、吃太快、暴飲暴食等不良用餐習慣,也會使胃部容易發炎,導致胃痙攣。
高晧宇指出,很多人在吃飯的同時,還要開會、趕著做很多事或看手機,都容易造成胃痙攣。他解釋,滑手機的動作和看手機的內容,會影響腸胃的血流量。吃飯時,應是在放鬆狀態下專心吃飯,這樣對腸胃最好。
2. 壓力
在高晧宇的門診,多數胃痙攣患者是因工作壓力、沒有好好吃飯而引發症狀。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情緒因素與消化系統症狀、減弱的腸胃道黏膜抵抗力通常有極大關聯,多數胃痙攣患者,多處於長期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中。刺激性食物和壓力是造成胃痙攣的常見因素。(攝影:彩霞/大紀元)
3. 菸酒
長期抽菸和過度飲酒皆會影響正常的腸胃道功能,使胃部保護力變差,稍有一點刺激就會疼痛。4. 胃腸疾病
便祕、急性腸胃炎、胃糜爛、胃潰瘍、腸沾黏、腸阻塞、腸躁症等,也會造成胃痙攣。5. 藥物
常服用止痛藥容易造成胃部損傷。6. 婦科疾病
經痛、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造成腹部疼痛時,腹部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受到影響,也可能連帶引發胃痙攣。7. 肝膽疾病
膽結石、膽囊炎或肝臟有病變,例如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會連帶胃腸出現不舒服的表現。其它還有食物過敏、食物不耐症、闌尾炎、大腸癌、胰臟炎、腹部創傷、腹部主動脈瘤、腹部腫瘤、腹膜炎、膀胱炎、急性充血性心臟衰竭等疾病,也會造成胃痙攣,因為身體內的其它器官不舒服,都可能影響到胃。只是這些情況比較少見。
緩解胃痙攣2方法:側躺、啓動人體自帶的天然胃藥
胃痙攣發作起來,常讓人痛到「懷疑人生」。高晧宇指出,此時有兩個方法可以緩解疼痛:● 側臥、熱敷:整個人縮起來側臥,並在疼痛處熱敷。因胃痙攣是肌肉過度收縮,熱敷有助放鬆。
● 按壓穴道:可按壓位在膝蓋外側上緣兩寸(三橫指)的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用於應付急性疼痛。
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緣外側端上2寸(約三橫指處)。(健康1+1/大紀元)
如果肚子按起來不痛,還可以按中脘穴,可舒緩疼痛。中脘穴位在臍上正中線4寸(五橫指)。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孫茂峰在其著作《一穴解痛:針灸名家的獨門診治祕方》中提到,中脘穴離胃非常近,可直接對著「火源」噴水滅火,對治療胃脘痛、腹脹和噯氣吞酸等都有效果,將其形容為人體的「天然胃藥」也不為過。
當疼痛緩解後,仍要就醫治療,找出造成胃痙攣的病因。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4寸(約五橫指)處。(健康1+1/大紀元)
多吃3樣食物養胃 飯後走走幫助消化
胃痙攣根據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腸胃蠕動不好的患者,用藥物促進腸胃蠕動、讓排便順暢。如果是壓力大造成的,也有藥物能調整、放鬆自律神經。胃痙攣患者平時可多吃3種食物顧胃:秋葵、生薑、山藥。秋葵有益胃部黏膜的健康,生薑有助腸胃蠕動,減輕腸胃不適。山藥是對胃腸很好的食物,含黏質多糖可促進蛋白質和澱粉的分解及吸收。
還可多吃蔬果、運動讓腸胃蠕動順暢,避免便祕。若有食物吃了會不舒服,之後也要避開、少吃。
高晧宇表示,吃飽飯最好不要馬上坐著,會讓食物積在胃裡,最好先走個10至15分鐘。也不要吃太快,最好每一口飯都嚼15至20下,才能減少胃痙攣發作。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