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3月15日訊】春天驚蟄時節,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美在節氣中和,美在花間爛漫。最美的季節品賞屬於春天的美詩,正是時候。
在美麗的春之詩中,有一首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詩篇是哪一首呢?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也!張若虛是個唐代傳奇詩人,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年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傑」。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見錄於《全唐詩》,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而他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數遍人間絕美的春、江、花、月、夜,動人處以相思最關情,成千古絕唱。
歌曲‧詩篇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舊題之一,最早的創作者不知歸誰。「吳聲歌曲」流行於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以六朝古都建康為中心,盛行於古代吳地,內容多是歌詠男女情愛,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魏、晉以降,吳歌被南朝樂府官署採入清商曲,將質樸的歌唱加上了管弦伴奏。隋煬帝曾用這個題名作了二首詩。到了張若虛手裡,《春江花月夜》突發異采,突破情愛、思鄉的格局。他發揮吳歌特有的沉鬱底蘊,充分展現吳歌情意深沉、語意雙關等特色,追索生命之謎,創造了不朽的藝術生命。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音同「霞」)詩情詩韻 絲絲入扣
為什麼我們詠誦此詩直覺就受到感動?為什麼詠誦著自然從內心萌生一種諧和又感動至深的美感?因為本詩是一種歌詩,將詩情諧和韻律節奏的藝術特長極致發揮了。抑揚迴旋的節奏,一唱三嘆,前呼後應,叩應詩的主旨。本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詩景、詩情,隨著韻腳的收放強弱而轉換變化。《春江花月夜》一詩九韻,透過聲韻變化和平仄起伏交錯,綺回曲折,流暢婉轉,展開層層相異又相繫的詩境。節奏起伏跌宕間,聲情與詩情巧妙契合,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清代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說,本詩豐姿自然天成,造境達到了化境;押韻轉調讓人驚歎,詩情纏綿醞藉,縈懷感人。(毛先舒:「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主題與人生 跳脫舊格局
《春江花月夜》詩境的畫面銜接,流暢婉轉,情思看似幽渺,其中隱隱一脈春江水,絲絲牽繫明月光。欣賞這詩篇有很多視角,本文要從「江、月」來叩問主題。本詩以一幅幽靜又暗潮深湧的「春江月夜」畫面展開春天,以悠悠的行板展開人生的詩篇,旋以「何處春江無月明」綰結主題,說遍古今一幕幕人生。為何這句話讓人有砰砰心動的感覺呢?試將「何處」用「何人」轉換就很明白,這一句表述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那麼的珍貴,生命都有它的精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大江之水來自天然,是生命的起源,塑造出生命。江水宛轉,流過芳草萋萋的青春地;生命之春,純真美好。明月連動人的靈性,月華照花林,點染冰晶奇花。一朵花屬於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花開花謝過程;一朵朵花感應月華,觸動靈性深處,幻出純潔的冰晶之華。張若虛似為宇宙中古往今來的生命獻上了本詩,他以他的生命精華灌注了人人的《春江花月夜》,為人保住生命的青春而獻力,一詩成大家,獲得了千古的喝采共鳴。
「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寫五種天地間常見的美景美色,意境幽曲,照應有情天地。《唐詩歸》說「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淺淺說去,節節相生」。
然而有情天地只是本詩篇的開場楔子,並不是真主題。緊接著開頭如詩的行板,本詩旋即扶搖而上,探索宇宙、追索生命的源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接著,敏悟的詩人馬上引人低迴,曲調轉入跌宕,觸動人生命覺醒之旅: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代代人如長江之水,嘩嘩啦被送走了。天上明月一年又一年,依然在那裡投下光華,月等待著誰呢?「但見長江送流水」,感傷的是誰?惋惜的又是什麼呢?
經過一番追索之後,詩人旋又轉換視野,放大光圈聚焦人間江水上景象:「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天下未歸人何其多,明月相思處處在。人間之情最是相思,為何還不歸去?明月深處是誰在等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Pixabay)
古人評本詩,多將詩的主旨和遊子思鄉、思婦悵望之情相繫。例如《古唐詩合解》說:「樓上宜 『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於『春江花月夜』最獨關情。」《唐詩別裁》也說:「後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
明明夜色中,悵悵離情把相思的浪漫推上頂峰,讓人為之傾倒。然而讓筆者觸動的是,扁舟遊子、樓中思婦這是詩人的借喻,是語意雙關的表現,在詩人詩心之中,此情不關風與月。雙關借喻是詩中常用的手法,比如屈原就以香草美人象徵他日夜思慕的君主。那麼,張若虛的相思落在何處呢?
看詩篇中:月徘徊,拂還來,照離人樓台。明月不僅是思婦之月,千古之月早生於人,一直以光華觸動人的靈性深處,月象徵生命元鄉;誰家今夜扁舟子?生生世世之人,皆是宇宙生命的遊子。然而,世中遊子對月已是「相望不相聞」,斷了生命的連繫了。鴻雁長飛,度不過不同層次時空的界域,回不去生命最真最純的來處。前人追求返本歸真道上遺落的腳印,我們聽來竟是神話遺蹟。
本詩篇到了壓軸,曲韻轉入沉鬱之調,詩境展現一個夢境,「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打通時空的界線,乍然給人驚夢的感觸。緊接著詩篇主題「江與月」再度合一,「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夢醒時,斜月沉海霧,這一生的一切又盡在尾聲收束中,「碣石瀟湘無限路」,歸途仍是無限遙遠!
清代吳喬《圍爐詩話》點出「《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幾人歸』」。本詩浪漫動人,透出奇幻迷霧,帶著古老玄機,最後點出「乘月歸去」的主題,詩人在「春江花月夜」的相思盡在於此!
浪漫的春江花月夜裡,往古來今隱隱不斷的一脈連繫,追索著吾人永遠的謎題:生命來自何處?生命將歸向何方?如何踏上歸途?這是本詩奧處之迷彩,觸動世間眾生永恆的鄉愁。難怪《春江花月夜》一出,讓一生傳詩甚少的張若虛「竟為大家」。@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