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若真助俄 美中關係或急劇生變

2022年03月16日時政評論
5個月前,沙利文同楊潔篪的蘇黎世會談引出了拜習視頻會(2021年11月15日),一些跡象顯示2022的美中關係或將一定程度地緩和,而中共頗有些趾高氣揚,提出什麼「三道紅線」、「兩張清單」;但是,3月14日沙利文同楊潔篪的羅馬會晤,情形卻已不同,主要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世界形勢已在大變。
發生在歐洲心臟部位的俄烏戰爭,其影響可不止於交戰兩國,而是成為了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助推器:除了沒派兵參戰外,美歐全面制裁俄羅斯、力挺烏克蘭,俄與北約的對峙走到了冷戰結束以來的最高點;現在,聲稱與俄「不是盟友,勝似盟友」的中共是否對俄提供實質性援助,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在美國看來,中共之於俄烏戰爭絕非清白。
其一,據《紐約時報》2月25日報導,三個月以來,美中高級官員舉行了六次緊急會議,美方拿出俄羅斯在烏克蘭附近集結軍隊的情報,懇請中方勸告俄羅斯不要入侵;中共不僅每一次都予以回絕,聲稱他們並不認為入侵行動正在醞釀中,還將美方情報與莫斯科分享,並告知俄羅斯人,美國正在試圖挑撥離間——而中共不會試圖阻礙俄羅斯的計劃和行動。
其二,2月4日,俄烏戰爭前夕、美國就烏克蘭危機對克裡姆林宮施加強大壓力之際,普京借出席冬奧會開幕式之機訪華,不僅跟中共簽署包括大筆油氣貿易合同在內的15項協議,還發表長達5000字的聯合聲明稱「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中共第一次公開表示反對北約東擴。這在西方引起巨大的轟動。例如,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員認為,這是中俄關係的轉折點,是對美國和歐洲實力的公然挑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他們(中俄)在尋求一個新時代,以取代現有的國際秩序」;澳總理莫裡森譴責中共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周邊的軍事集結保持了「令人心寒的沉默」,並指這兩個國家正在「聯合起來」。
其三,2月7日,沙利文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共也將付出代價。「因為制裁將針對俄羅斯的金融體系,這當然也涉及中國經濟」。沙利文稱,中共沒有能力「平衡西方制裁對俄羅斯造成的經濟損失」,他相信中方也明白這一點。
不幸的是,俄羅斯最終還是入侵了烏克蘭。但是,開戰以來,俄羅斯軍隊表現之大出意料,歐美聯合制裁俄羅斯力度之空前,都大大震撼了中共。
可以說,這次俄烏戰爭,令美國聲勢大為之振,而中共則進退失據、左右為難。而美國也在兌現它的誓言,在挺烏制俄的同時,嚴格審視中共的對俄動向。在某種意義上,沙利文同楊潔篪3月14日的羅馬會晤,也是美國對中共的一次檢視會。
羅馬會晤之前,西方媒體已在報導俄羅斯向中共尋求軍事和經濟援助。會晤前一天,沙利文在CNN上說:「我們正在私下直接與北京溝通,大規模規避制裁或支持俄羅斯迴避制裁,一定會招致後果。」「我們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不會讓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方為俄羅斯規避這些經濟制裁提供生命線」。
不過,對中共在俄烏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沙利文的話留有餘地:中共「在入侵發生之前就知道普京正在計劃一些事情」,但可能並不知道俄羅斯領導人計劃的全部內容。「普京很有可能對他們撒謊,就像他對歐洲人和其他人撒謊一樣」。
這也是拜登在政府的一貫立場——防止中俄聯盟。戰前,美方警告中共不要支持俄羅斯;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日,白宮發言人普薩基表示,對中共來說,現在是時候在烏克蘭局勢的背景下選擇「站在歷史的哪一邊」了,希望中共慎重選邊站;現在,俄羅斯陷入戰爭泥潭,美方更要判明中俄合作到底有沒有「禁區」?這對中共造成了巨大的威懾。
事實上,疫情、經濟衰蔽和圍繞「二十大」的內鬥,已使中共當局手忙腳亂了,一年前「東升西降」的豪語不見了蹤影,現在是一個勁的求「穩」。
在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中共對俄還真敢進行實質性援助嗎?北京或許已經研判:經此一戰,俄羅斯對中共的戰略掩護功能已大大降低;若真助俄羅斯,隨之而來的美國制裁是無須懷疑的。
的確,如果「勝似盟友」般助俄,美國的制裁大棒將會揮動起來,中共所恐懼的美中「脫鉤」可能會有實質性的進展,原本預期將在2022年緩和的中美(因為中共有「二十大」、美國有中期選舉)關係可能波瀾陡起。
中共不大可能冒這個險。因此,這次羅馬會晤,中美之間的態勢大不同於以往。從中共官方報導來看,盡顯外厲內荏之勢。洋洋灑灑八百餘字,全是虛話,這次會談的主要內容被壓縮進最後一段(僅一句話)說:「雙方還就烏克蘭、朝核、伊朗核、阿富汗等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可以想見,這次中共是相當吃癟的。
而美方公布的「會談紀要」,雖只四句話,卻氣勢壓人。有實質內容的兩句話,是這樣說的:「沙利文先生提出了美中關係中的一系列問題,並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進行了實質性(substantial)討論。他們還強調了保持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溝通渠道開放的重要意義。」
俄烏一戰,世界真不一樣了。美中之間的戰略態勢,已不同於2021年。2022,真是難以預料。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