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四個邪惡政權的核武威脅

2022年05月09日時政評論
俄羅斯、中共、朝鮮和伊朗正在威脅要進攻性地使用核武器,而不是將其視為防禦性的威懾。他們所針對的美國的盟友,包括烏克蘭、台灣、韓國和以色列,應該加強核防禦作為回應。
5月1日,俄羅斯官方媒體叫囂以核浪潮威脅英國。根據俄羅斯主播德米特裡‧基謝廖夫(Dmitry Kiselyov)的說法,一架水下無人機在英國西海岸附近投放核彈就可以創造核浪潮。爆炸將造成500米的海嘯,將不列顛群島變成「放射性荒地」。
俄羅斯試圖利用核世界末日情景來威脅英國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英國對俄國入侵迅速作出反應,向基輔提供物資。基輔普遍利用西方援助,包括來自美國和德國的援助,以阻止俄羅斯從首都到該國東郊的入侵。
最終,烏克蘭可以繼續其行動,將俄羅斯軍隊從自2014年入侵以來占領的領土上趕出去,包括克裡米亞和烏克蘭東部頓巴斯部分地區。
但烏克蘭及其盟國必須不斷考慮一個重大風險:贏得對俄羅斯的常規戰爭將激怒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導致其對烏克蘭、英國甚至美國使用核武器。通過癱瘓防禦,核升級的威脅將協助普京在烏克蘭的侵略。
多年來,中共和北朝鮮一直在用低調但是類似的方式,進行核威嚇。
2016年,中共解放軍的一架具有核能力的H-6K轟炸機飛過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的傳統漁場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上空。這次飛行是在國際法院作出裁決幾天後進行的,該裁決承認菲律賓在這個小島周圍的捕魚權,該小島也在北京對幾乎整個南中國海的非法九段線所劃的範圍內。
通過H-6K飛行,中國共產黨試圖威脅菲律賓及其盟友美國,讓他們放棄國際公認的菲律賓對該島及其周圍資源的主權聲明。這些資源在南中國海包括高達60萬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
至少自2017年以來,北京政權在台灣附近進行了類似的具有核能力的飛行,威脅台灣與大陸「統一」。目前,它的核武力威脅已經失敗,但來自北京的戰爭鼓聲越來越響。
【名家專欄】四個邪惡政權的核武威脅
台灣空軍F-16戰鬥機與中共空軍的一架H-6K轟炸機一起在西太平洋飛行。據報道,中共軍機於2018年5月11日飛越日本沖繩島鏈(Okinawa island chain)附近的巴希海峽(Bashi Channel)和宮古海峽(Miyako Strait)。(台灣中華民國空軍提供)
北朝鮮正在從普京的入侵中吸取教訓。它可能會入侵韓國,並以核升級的威脅來遏制後者的盟友,包括美國。
「朝鮮的戰略似乎發生了變化」,朝鮮問題專家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教授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告訴喬什‧羅金(Josh Rogin),「當他們幾十年前開始核計劃時,他們想到的是威懾和自衛。現在他們正在制定一項計劃,該計劃有朝一日將使征服成為可能——當然是征服韓國」,蘭科夫說。
伊朗也在從普京那裡了解核攻擊。「觀察俄羅斯和朝鮮的語言可以窺知伊朗將會怎麼做的」,塞思‧J‧弗蘭茨曼(Seth J. Frantzman)在《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上說。
儘管受到西方嚴厲國際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在製造自己的核武器。德黑蘭經常威脅要摧毀以色列。如果試圖安撫伊朗的綏靖政策允許其擁有核武器,那伊朗將成為一個主要的地區大國。
弗朗茨曼指出,「綏靖者的目標往往是給核武大國一個巨大的勢力範圍,而不是通過支持被核大國壓制的國家或人民來『威脅』或『挑釁』它。」
核武器將使伊朗有能力壓制自己的人民和鄰國,而不必擔心經濟或軍事制裁。然後,它可以主宰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也門等。
適用於伊朗的東西也適用於世界其它國家的獨裁者。如果給他們核武器,他們就認為他們有權隨意壓迫和征服。相反,民主國家在本質上更加分散,而且在對待國內和國際權力問題上,民主國家的力量也正在分散。
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地區對手的攻擊,烏克蘭、台灣、以色列和韓國等盟國民主國家必須大規模加強軍事防禦。僅僅依靠其它國家的安全保障,就像烏克蘭在1994年放棄5000枚核武器時所做的那樣,顯然是一種招致侵略的戰略。
烏克蘭擁有強大的常規軍隊,但不足以阻止俄羅斯的入侵。
因此,面對來自俄羅斯、中共、朝鮮和伊朗的威脅,美國的前線民主盟友不僅要加強其常規軍事力量(這對入侵開始後保衛太空至關重要),還必須加強核防禦,以阻止地區戰爭的開始。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擁有耶魯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2001年)和哈佛大學(2008年)政府學博士學位。他是《政治風險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出版商,科爾分析公司委託人。他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撰寫了《權力的集中》(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即將於2021年出版)和《不侵犯》(No Trespassing),並編輯了《大國,大戰略》(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