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 「二十大」後中共的第一場外交戲

2022年10月28日時政評論
「二十大」政治戲一完,中共立即上演「外交戲」,想營造一副「萬國來朝」的畫面。目前已知,將有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德國四國領導人來訪。本文略作評述。

突出意識形態,把「二十大」後首位訪華外國領導人的「桂冠」送給越南

10月25日,中越同時宣布,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將於10月30日至11月2日正式訪問中國。阮富仲在2011年越共「十一大」上當選總書記,之後連選連任,比習早一年打破兩屆任期的規定(時年77歲)。阮富仲訪華,從個人角度來說,習可引以為「同志」。但中共還有更深的考量:讓在中美之間玩平衡的越南,朝自己靠攏。
一方面,越南自1986年「六大」開始學中共「改革開放」,步子似比中共更大,常被認為可能會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另一方面,自1995年美越關係正常化後,美越越走越近。越南成為中美外交競爭的重點。9月,中共外長王毅訪越後,美國駐越大使隨即表示,美越關係「沒有限制」,並稱華盛頓在南海主權爭端上支持越南。
中共拉攏越南,在經濟誘惑外(中國已連續18年是越南最大交易夥伴,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在越投資213億美元,成為越南第三大投資國),只有意識形態了。作為僅存的5個共產政權中的老大、老二,中越保持著定期的黨際和政府對話。7月,越南常務副總理范平明訪華,強調兩黨是社會主義事業共同的同志加兄弟。
但問題是,為什麼意識形態沒能制止兩個共產政權的兵戈相向?沒有化解南海爭端?說什麼中越關係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雙邊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都是虛張聲勢。中越互打意識形態牌,不僅是演戲,更是自欺欺人。對中共而言,選擇越南而不是德國作為「二十大」後第一個來訪國,從外交角度看,愚蠢之至。

巴基斯坦總理、坦桑尼亞總統訪華,中共搞的還是「第三世界」外交

10月26日,中共宣布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裡夫將從11月1日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謝裡夫作為首批受邀訪華的外國領導人之一,體現了中巴特殊友好關係和戰略互信。不過,巴基斯坦深陷債務危機,外債超過1300億美元,債務占GDP的比例接近75%,而中國是最大債權者,中共處理起來也是個難題。
27日,中共又宣布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總統薩米婭·蘇盧胡·哈桑將於11月2日至4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二十大後接待的首位非洲國家元首。為什麼選擇坦桑尼亞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2013年習近平訪問坦桑尼亞發表對非政策演講,提出所謂的「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不過,中共在坦桑尼亞的形象並非多好。2019年,坦桑尼亞以不公平條件為由叫停了一項中共支持的100億美元的港口綜合建設項目;時任坦桑尼亞總統馬古富力指責中共對此項目提出的融資條件是「剝削性的和令人難堪的」,中國投資人設定了「只有瘋狂的人才會接受的苛刻條件」。2021年哈桑接任坦桑尼亞總統後,中坦關係也非平坦。
中共邀請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亞來捧臉,代價高昂是免不了的。
近年來中共外交中,有個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這麼一個布局。因為搞戰狼外交,除俄羅斯外,沒有哪個大國現在與中共關係良好。周邊國家可以由巴基斯坦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來朝」就只能放在非洲了(近幾十年,中共外長新年出訪第一站都是非洲)。
中共這個外交思維,還是淵源於毛澤東「三個世界」那一套。本來,鄧小平時代後,將「三個世界」修改為「東西南北」(「東西」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南北」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搞「改革開放」;在這個基礎上,胡錦濤時期強調了「大周邊外交」。習近平上台後,說「強起來」了,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又向「三個世界」思想靠,只是把毛所說的「第一世界」美蘇中的蘇聯變成了中共;歐洲、日本還是「第二世界」,是拉攏的對象;發展中國家依然是「第三世界」,只是把周邊國家劃了出來,作為一個外交重點。

德國總理訪華,中共待價而沽

2021年中歐因為新疆人權問題打制裁戰,導致中歐投資協定擱淺,中共拉攏歐盟、離間美歐的企圖落空。中共極力想挽回中歐關係,卻不為時已晚。今年俄烏戰爭爆發,歐盟對中共疑慮大增;但是,戰爭也重創歐盟,歐盟領頭羊——德國經濟陷入危機,歐盟內部對華戰略出現爭議。中共判斷俄烏戰爭使歐盟衰落了,歐盟和德國會有求於自己,於是又提高了改善中歐關係的要價。這突出體現在德國總理訪華問題上。
7月19日,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引述歐盟外交官的說法,稱中方發出邀請給歐洲多位國家領導人在今年十一月的中共二十大後赴北京與習近平會晤,已知獲邀的有德國總理舒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四位。但是,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卻說「這是一個假消息」。兩個月後,9月22日,《南華早報》再度報道,舒爾茨和馬克龍今年11月可能分別訪問中國。
10月21日,在出席完歐盟峰會後,舒爾茨對媒體確認,他將在11月初首次以總理身分訪華。10月24日,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稱,由於中共的防疫政策非常複雜,這趟行程將會非常短暫,「實際上是一日遊」。對此,奇怪的是,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卻說「我目前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
疫情爆發近三年來,舒爾茨將是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袖和七國集團國家領導人。這是中歐雙方打破當前國際僵局的一個重要行動,其實中共內心是渴望的。但至今不予證實,表明中共待價而沽,在吊德國的胃口,掌握主動。因為歐盟、德國政府內部對華政策分歧頗大,中共用這種方式施加壓力,要舒爾茨政府繼續默克爾的綏靖政策。
結語 從「二十大」後第一場「外交戲」來看,意識形態仍然是中共外交的優先考量因素,為了面子不惜血本拉攏某些發展中國家「來朝」,對德國這類西方國家乘其經濟衰退之際而軟硬兼施。中共外交向毛時代的「三個世界」理論回調,必然強化與美國的全球對抗,世界將更不安寧。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