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奶奶和母親多次講過「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的話,雖然不理解,但是懵懵懂懂明白一點理:成人之美是好事。懂事起,我發現父母親經常吵架、打架,一家的奶奶經常勸我父親離婚,再給你找一家更好的;住在村子西頭的奶奶經常勸我父親不要離婚,把四個孩子撫養成人就是福氣。長大後,我曾問過母親「經常挨打受氣,為何不離婚」的話,母親說:「我再走一家容易,可是你們太小,怕你們受後媽的苦。如果不是西頭那個奶奶勸你爸,可能早就離婚了。」
後來我就注意觀察這兩家的情況,勸我父親離婚的那家兒孫輩事情非常多,不是這事就是那事,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勸我父親不要離婚的那家兒孫輩生活的很平安健康,孫子輩的還出了個軍官。看來,成人之美真的是積德善舉,符合善惡有報的天理,得到的一定是福報。
這一點古人早就在生活實踐中證明了。
成全他人婚姻得福報
《道德叢書:富室珍言》記載了一則簡短的小故事,道出了成人之美上和天意,下和人心的理。清朝時期,河南人張雄略娶親。新婚晚上,新娘痛哭不止,張君就問她原因。新娘說:「我小的時候,父親把我許配給了施某。後來父親厭惡他貧窮,逼著他退婚,這才嫁給了你。」事已至此,張君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新娘想一死了之,張君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死,於是說:「施某是我的好友。我應當讓你們喜結連理。你千萬不要輕生啊。」
這天晚上,張雄略就睡在別的房間裡。第二天一早,他就把新娘的遭遇告訴了父母。他們趕快派人把施某叫來,特為他們騰出了一個房間,讓他們結為夫妻。
張家把所有的嫁妝都贈予施某,並派原來的媒人轉告那名女子的父親:「你的女兒本就已經許配給了施君,現在她和施君在一起,已經成婚了。你如果不答應,就要告官評理了。」新娘的父親害怕打官司,對此也不敢反對。
就在這一年,張雄略考中科名,此後科舉接連報捷。他入仕為官後,一直做到宮詹(主要為皇子或皇帝掌管宮中事務的官員)。後來,施君也科考中舉,他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日後他們的女兒嫁給了張家,侍奉老人很有孝心,為人賢德,譽滿遠近鄉邑。
張雄略幫助友人完成婚姻大事,這是何等的高義。後來,他官至宮詹,娶的兒媳婦也很有孝德,侍奉長輩又孝順又恭謹。
全人骨肉也是成人之美
這也是《道德叢書:富室珍言》中記載的一則故事:德清縣人蔡昆陽是康熙九年(1670年)狀元。順治十一年(1654年)於鄉試中中舉。那時他都已經四十歲了,還沒有孩子。他的太太悄悄地攢了三十金,替他買了一妾,打算讓她為蔡家延續香火。那名小妾進房後就一直哭泣不止。蔡昆陽感到很奇怪,就問她哭什麼。一開始小妾還不敢講。但在蔡君的追問下,她才說出實情。原來小妾原本就已經嫁人了,她的丈夫因為欠軍營的債務,耗盡所有都無力償還債務,所以才到了夫妻離散的地步。
蔡君趕緊連夜來到了她的夫家,說:「還債這事不難。我可以為你解決。我今晚不能回家,一回家就無法表明我的心意了。」於是就睡在那名女子的夫家。第二天早上,營卒來催欠款,蔡君說:「你們違法逼債,現在不和你們計較。把借券拿來,當即把錢還給你們。」
營卒沒有遇到過如此仗義的人,當即也大受感動,收下欠款,把借券還給了他們。
債務還完後,蔡公就派人抬著轎子把那名女子送回她的丈夫身邊,又贈送了他們三十金讓他們生活。此後,蔡君的太太懷孕,生下了兒子。蔡君也金榜題名,大魁天下,成為康熙九年的狀元。
這兩則故事同時道出了人的功名富貴來自於「德」的祕密,而成人之美就是積德善舉。反之,拆人婚姻,敗壞人倫,就是造業壞事,時候一到,一定是惡報。
今天的大陸中國人已經不明白這個理了,還把包二奶、養小蜜當作身分、有能力的象徵,甚至那些自覺充當二奶、三奶的,敗壞人倫的,還自認為活得很有意義,實際上已經種下了惡報的種子,只是時候未到而已。沒有人去系統的整理那些違背人倫家庭的背後故事,能整理出來的話很清晰的看到善惡有報的天理在主宰著人間的一切,中共的黨文化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是把人一害到底的毒藥。
人有道德規範才能稱之為人。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文化,不斷的強化充實人的善念與良知,而中共黨文化不斷的摧毀人的善念與良知,不斷的突破著人的道德底線,把人一步步拉到假、惡、斗的範疇裡,鼓動蠱惑人不斷的做著各種壞事,不斷的積累著各種業力,不叫人做好事積德,人都種下的是惡因,人還有好的未來嗎?
傳統文化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中共黨文化是危害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毒瘤。回歸傳統,順應宇宙特性真、善、忍做好人,才是中國人及全世界人的唯一保障。中國需要真、善、忍,全世界需要真、善、忍!
(轉自正見網/責任編輯: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