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信心崩盤? 僅12%歐企願在上海設總部

2023年02月19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2月20日訊】中國歐盟商會日前發表報告,去年有超過9成的歐商營收虧損,僅有極少數公司願在上海設立亞太總部,甚至連中資企業總部也紛紛從上海遷出。
2月14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了2023/2024年度的《上海建議書》。
建議書稱,去年4月的封城和嚴厲的動態清零防疫,使得上海的經濟前景和國際競爭力備受打擊。當地有高達92%的歐洲企業,因供應鏈中斷而出現營收虧損,也間接重創了上海的營商環境。
報告顯示,上海作為跨國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的吸引力,在過去10年已經開始漸漸褪色。加上中共的疫情封控政策導致人員流動受限,不少外企員工長達兩年無法返回崗位,甚至從上海永久撤出。
中國本土企業中,也有多達500家在去年撤出上海,改在新加坡註冊亞太總部。
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認爲,在中共被西方世界圍堵的國際環境下,產業鏈早已開始轉移,封城清零只是加速了這個勢頭。
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企業家他們都是非常現實主義的。中國的這個產業的前景,我覺得很多他們已經有動搖。比如說去年印度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都在8%左右,所以它是很清晰的一個增長。就是說你把總部搬到新加坡,可能你的產業也從中國搬到了越南、東南亞或者說印度。」
歐盟商會副主席許倍帝(Bettina Schoen-Behanzin)介紹,外企占上海GDP增長的25%,所繳交的稅賦占比高達33%;另外創造了20%的就業,內外銷量和工業產值更分別占全市的66%和30%。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表示,從外企的分量來看,稱得上是上海經濟發展的核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外資企業在上海,乃至在中國的比重,其實是遠遠超出我們想像的。而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的增長,整個GDP增長,其實我們看到外資企業其實佔比是相當多的。其實相當大部分的出口,還有相當大的經濟增長,其實都是由外資企業來創造。所以我們看到上海只是一個典型,相對來說它占比比較高。」
歐盟商會預估,在中國的德國籍員工社區約有25%的人,自上海封城後便撤出中國,而法國和意大利籍員工則流失了約20%的人才,嚴重威脅到了歐洲企業的創新力。
歐盟商會去年的《商業信心民調》還發現,只有12%的受訪歐商會員企業願意在上海設立總部。
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也表示,現階段,不管是商業夥伴、競爭者和供應商都處於觀望階段,也在探索亞洲其它城市或上海以外其它中國城市的可投資性。
鄭旭光:「不光在中國布局,也在東南亞布局,它就是要分攤這個風險。另外還有一個中美關係緊張,帶來一個新的概念叫『友岸外包』。友岸外包意思是儘量在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進行產業布局。所以就是兩條,第一個是距離近的,本經濟區內布局,第二個意識形態接近的國家布局。」
事實上,因爲大量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空貨櫃堆積如山的現象目前正在中國各大城市港口上演。
目前上海、廣州、寧波等多地的空貨櫃已經堆滿碼頭,有些港口一片冷清,貨櫃車司機和員工幾乎消失。
全球貨櫃交易平台最新數據顯示,上海港的40英尺貨櫃可用指數,已經連續11週在0.6以上。指數大於0.5時,就是貨櫃剩餘的預警。
中共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1、12月的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都比2021年同期縮減至少20%。
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中國當第一、第二、第三的日子已經過去。上海也不再是外企理所當然的入駐地了。
編輯/李明飛 採訪/駱亞 後製/王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