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統計局3月15日公布今年1、2月經濟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有所上升,因此中共宣稱經濟運行呈企穩回升態勢,特別是內需強勁反彈。
但將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和央行社融數據以及財政部全國財政收支數據結合起來看,會發現經濟復甦形勢並非中共所鼓吹的企穩、強勁,投資、需求、出口三駕馬車各自冷熱不均,經濟總體運行處於結構不平衡狀態,拉動經濟復甦的主要還是靠政府負債投資出現的熱度,內需與出口依舊疲弱,正所謂外傷易治、內傷難癒。
一、2023年1、2月主要經濟數據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比2022年12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9%。1—2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5%,2022年12月份為下降0.8%;兩年平均增長4.8%。
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2022年12月份為下降1.8%;兩年平均增長5.1%。其中,餐飲收入8,429億元,增長9.2%。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9.0%、5.4%。
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3,577億元,同比增長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8.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0%,製造業投資增長8.1%。
依據上述數據,中共研判目前經濟運行正擺脫疫情擾動性衰敗、經濟形勢穩中向好。但是,中共過於樂觀了。
二、經濟續命靠政府加槓桿,缺乏內生增長
假設中共上述數據是真實可靠的,光鮮的數據背後隱藏的仍然是脆弱。1. 工業復甦極不均衡
1、2月份,中共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1%、52.6%,超過50%的榮枯線,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雖增長2.4%,但背後做出貢獻的主要是中共扶持的國有企業、新能源產業和軍工部門。比如,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9.7%,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40.8%、16.3%。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5.2%,紡織業下降3.5%。就產品來看,汽車產量下降14.0%(扣除新能源汽車產量增值16.3%,實際下降超14.0%),微型計算機設備下降21.9%,通用設備製造業下降1.3%,金屬製品業下降0.8%,智能手機下降14.1%,布下降11.2%,工業機器人下降19.2%,水泥下降0.6%,乙烯下降1.7%,等等。
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出口依賴度高的微型計算機設備、紡織業、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產量銳減,因為拿不到訂單了。內需方面,大宗商品,如汽車、智能手機,還有房產相關的水泥、乙烯都在下降。另外一方面,1—2月份,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8%,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工業產值中,製造業約占80%,中國的製造業受房地產影響非常大,房產投資在1、2月是負值。所以這個工業產值的上升,其內部結構是非常不平衡的。
2. 社零數據顯示內需缺乏長期動力
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中共大吹特吹,但分析以下細項,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增速較快的有哪些呢?餐飲類增9.2%,糧油食品類增9.0%,中西藥品類增19.3%,石油及製品類增10.9%,菸酒類增6.1%,飲料類增5.2%。這一組數據列出來,大家據都明白了,1月是黃曆新年,餐飲、菸酒飲料是增值是必然,新冠加甲流,藥品脫銷當然是增值了,外加石油漲價,這一類產品銷量自然能就漲上去了。中共開放疫情了,適逢新年,上述是剛需,增值是正常的,也是短期性的、季節性的,不可持續。
再看看長期指標就不樂觀了。汽車類1—2月呈負增長為-9.4%,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3月1至12日乘用車市場零售41.4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17%,較上月同期也下降11%;今年以來累計零售309.4萬輛,年減19%。通訊器材為-8.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為-1.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為-0.9。這一組數據說明,家庭耐用品銷售非常不景氣,內需缺乏長期動力。這和百姓的財富狀態有關。
據中金公司最近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財富總量790萬億,其中國資360萬億,1%最富裕人群(140萬戶460萬人)總資產是290萬億。中產階級(3100萬戶9900萬人)總資產110萬億。其他人群超10億人總資產30萬億。
按月收入統計,有數據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萬元以上的僅70萬人,1萬—2萬元的784萬人,5千—1萬元的6328萬人,5千以下13.3億人。疫情三年,多少人失業沒有收入了?多少業主破產斷供了?多少個體戶幹不動了?買車買房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的確是夢了。
3. 政府加槓桿投資、房地產復而不活
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3,577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國有控股增長10.5%,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9,420億元,同比僅增長0.8%。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5.1%,外商投資企業下降1.2%。這說明投資拉動靠的是政府(廣義)加槓桿,這和央行公布的社融數據相吻合。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但住戶貸款僅增加2,572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11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6,048億元。2月份,「企業強,居民弱」結構特徵仍然持續,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61萬億元,同比多增3,700億元。住戶貸款僅增加2,081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則增加863億元。
再從財政部公布的2023年1、2月財政收支來看,1—2月累計,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642億元,同比僅增6.2%,但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為171億元,同比卻大增了19.5%;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6,323億元,同比大降26.1%,但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2,322億元,同比僅下降11.3%。
此輪所謂的經濟復甦,中共主要還是老辦法,大搞基建,政府專項債前置發放,銀行持續貨幣寬鬆,企圖用泡沫的方式烘托出經濟復甦的美景,中共央行宣布將在27日降準0.25個百分點,試圖刺激市場貨幣流動性。但中共一方面面臨美聯儲加息,外資注入下滑,另一方面,百姓沒有收入來源,低利率也刺激不了百姓從銀行取錢消費。
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669億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資10,273億元,下降4.6%。商品房銷售面積15,1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0.6%。商品房銷售額15,449億元,下降0.1%,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3.5%(一線城市房價回暖)。
房地產復而不活的原因,從消費端來看,居民無錢買房,更擔心中共政策出爾反爾,另外還有房產稅這個緊箍咒不知道中共啥時就開念了,因此貸款消費意願低,1—2月份,個人按揭貸款3495億元,下降15.3%。從生產端來看,房產商現金流不足,1—2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21,331億元,同比下降15.2%。其中,國內貸款3,489億元,下降15.0%;利用外資5億元,下降34.5%;自籌資金6,342億元,下降18.2%;定金及預收款7,112億元,下降11.4%。
4. 外貿頹勢難扭轉
1—2月份,從進出口到外資注入,都難言修復,呈繼續下滑狀態,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行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同比下滑2.6%,紡織業同比下滑3.5%。這裡不再贅言,請參看筆者《中共外貿暴跌 GDP「保五」遭當頭棒》一文。三、就業問題成燙手山芋
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本地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4%;16—24歲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18.1%,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就業問題成了中共的夢魘、經濟復甦的一隻攔路虎和中共臉上的一塊傷疤,中共號稱經濟復甦,在走出低谷,失業率卻在增加,不知道這社會總供給增量是誰在提供?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內需,這復甦還能持續嗎?
非常奇葩的是,在大陸35歲成了職場的二等殘廢,成為就業的高齡,60—69歲人群卻成了中共「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的「低齡老人」「人力資源」。中共《瞭望》雜誌曾稱「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於經濟發展、緩解人才供需矛盾」,這難道就是李強在記者會上所說的「人才紅利」嗎?
根本的原因是,中共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企圖利用延遲退休和讓老人上崗,來抵消適齡勞動力人口的就業成本,尋找廉價替代品重拾經濟增長優勢。
四、財政收支顯示經濟開局衰退
中共財政部3月17日發布1—2月全國財政收支情況,顯示經濟衰退。2023年1至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642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50億元,同比下降4.5%;全國稅收收入39,412億元,同比下降3.4%;非稅收入6,230億元,同比增長15.6%。
經濟重要指標當中,國內消費稅收3,568億元,年減18.4%;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2,933億元,年降21.6%;關稅401億元,年減27%;車輛購置稅397億元,年降32.8%;印花稅781億元,年降31.3%,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282億元,比去年同期大減61.7%。
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契稅875億元,年減4%;土地增值稅1,051億元,比去年同期大減22.4%;房產稅558億元,年降2.9%;城鎮土地使用稅296億元,年降7.4%。個人所得稅3,881億元,同比下降4%。
財政收入的下降和車市、房市、進出口的衰退能夠吻合,另外個稅下降,表明中高收入者中,薪水在下降,因個稅的起徵點在5,000元。
再看支出,1至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0,898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4,236億元,同比增8.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662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債務付息增支1,247億元,同比增27.3%,表明中共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其次,衛生健康支出3,942億元,同比增23.2%,透露出疫情仍相當嚴重。
1至2月累計數據顯示,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堪憂。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6,96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其中,中央收入642億元,年增6.2%;地方本級收入6,323億元,年減26.1%,主因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627億元,年減29%。說明中共房地產前期已經被打得深度昏迷,難以甦醒了。
結語:中共爛泥難上牆
中共今年將財政赤字率定在3%,超過去年的2.8%,保持高位,GDP增長定在5%,近30年最低,這還是在去年3%的低增長基數上設定的。看來中共內心非常清楚,內需嚴重不足,產業鏈外移、出口下滑,房地產疲軟,高科技被掐脖子,人口紅利消失,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等系統性、結構性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爛泥解凍瞬間成沃土,談何易。最讓中共頭痛的是就業,2023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達1,158萬。前總理李克強201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曾表示,關注GDP,其實關注的是就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崛起後,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130萬—150萬人就業,要保證新增就業1,100多萬人,需要7%—8%的經濟增長。這對如今的中共來說,確實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