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京滬廣深人口下降,掩蓋了什麼?

2023年05月16日時政評論
5月12日公布的《廣州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常住人口較2021年減少7.65萬人,為2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此前,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減少近13.54萬人,結束了自2017年起的常住人口增長趨勢;深圳市減少1.98萬人,這是1979年設市以來,深圳常住人口首次下降;北京市則減少了4.3萬人。
至此,中國4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人口在2022年全都下降,共減少27.47萬人。當局宣稱,2022年末全國人口負增長85萬人,而京滬深廣就減少了27.47萬人,占比高達32%。這非比尋常。
本文作五點討論。前四點依據官方數據展開分析,第五點則對官方數據真實性進行質疑。

第一, 滬廣深三市戶籍人口都在增加,是非戶籍常住人口的減少帶動常住人口下降

上海:2022年戶籍常住人口1,469.63萬人,同比增加了12.19萬人;外省市戶籍常住人口1,006.26萬人,同比減少了25.73萬人。
廣州:2022年末戶籍人口1034.91萬人,比2021年末增加23.38萬人;而常住人口減少7.65萬人,則可推算該年非戶籍常住人口減少31萬。
深圳:2022年常住戶籍人口增加了27.08萬,為583.47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0%;常住非戶籍人口則減少29.06萬,為1,182.71萬人,占比重67.0%。
從這個情形可以看出:(一)一線城市聚集的優質資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即使疫情之中,人們仍在渴求落戶進去;(二)三市常住人口之前都在增長,2022年卻一起轉為下降,表明疫情在2022年急劇惡化, 「動態清零」政策製造大規模民生災難,經濟大盤動搖,大量人口離去(常住非戶籍人口減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應是流動人口的逃離)。

第二,北京人口減少是受當局「減量發展」政策驅動

北京人口減少有其特殊性。2022之前數年,滬廣深三市人口都在增加。例如,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較上一年還增加了12.15萬人。但是,北京人口近年來一直在減少。
疫情之中的2020年、2021年,官方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分別減少1.1萬人和0.4萬人,而2022年人口減少數驟然上升到4.3萬,顯示2022疫情升級。
其實,2017年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94.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0萬人,是1997年以來首次下降。此後,連續下降。2018年減少16.5萬,2019年減少0.6萬人。
為什麼呢?當局要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2022年6月,蔡奇在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說:過去五年來,北京嚴格落實「雙控」及「兩線三區」要求,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
當局這幾年正忙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包括2017年起開始驅趕「低端人口」。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要求,到2035年北京的人口規模將嚴控在2300萬。截至202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84.3萬人;到2025年,只剩115.7萬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不到10萬。因此,北京人口減少主要出於政治原因。

第三,出生率下降不是京滬人口減少的主因

中共「計劃生育」摧毀了中國的人口結構和生育文化,造成了出生率持續下降。京滬都受此影響。
北京。自2017年戶籍人口出生數創下上世紀70年以來的最高峰(171,305人),此後逐年下降,2022年僅約7.5萬左右。也是在2022年,北京死亡人數超過了出生人數,常住人口每1000人的死亡率升到5.72人,出生率下降到5.67人, 「自然增長是負0.05 (每1000人)」。
上海。2022年,死亡人口比出生人口多4萬。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0.8萬人,出生率為4.35‰;死亡14.8萬人,死亡率為5.96‰;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1‰。
但是,相比2022年上海減少近13.54萬人,北京市減少4.3萬人,顯然,京滬的出生率下降不是主要因素。

第四,廣州、深圳、上海常住人口減少,應是中國經濟衰變的表征

與京滬不同,廣深出生率出於高位。廣州2022年戶籍出生人口10.96萬人,出生率10.71‰;死亡人口5.74萬人,死亡率5.61‰;自然增長人口5.22萬人,自然增長率5.10‰。2022年廣州戶籍人口出生率超過當年度廣東人口出生率(8.30‰),更超過全國人口出生率(6.77‰)。
深圳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雖然2017年後出生人口連續減少,但出生率仍相當高(與廣州相仿)。例如,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0.37‰,死亡率為0.77‰(沒查到2022年數據)。
2022年,廣州常住人口減少7.65萬人,深圳減少1.98萬人,主要是外來人口的急劇減少。這在2021年就開始了。
2021年公布的人口第七次普查數據顯示,深圳過去十年(2010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萬人,位居全國第一,平均每年增加70多萬人;廣州過去十年常住人口增加了597.7萬人,位居全國第二,平均每年增加約60萬人。然而,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數僅增加4.78萬人,廣州僅增加7.03萬人。
按照官方數據,2021年,深圳GDP比上年增長6.7%,低於全國水平(8.1%),廣州也只是與全國水平持平。這顯示,廣州、深圳的經濟已在衰退之中了。2022年更甚,廣州GDP同比增長1%,遠低於全國水平(3%),深圳(3.3%)也只是略高於全國水平。
上海情況也類似。七普數據顯示,2010至2020的十年,上海共增加1851699人,年平均增長超過18萬人。但是,2021全年僅新增了1.0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減少18.19萬,外來常住人口增長19.26萬人,也就是說新增的1.07萬人基本來自非滬籍外來人口。
與此相應,2021年,上海GDP比上年增長8.1%,只與全國水平持平;2022年,上海GDP,更是同比下降0.2%。
廣州、深圳、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與國際聯繫最緊密的地區,無論從人口還是經濟來看,2021年都是它們的一個轉折點。可以說,在疫情和中共「動態清零」政策的雙重打擊下,中國經濟快速衰變,滬廣深表現明顯。
第五,中共官方數據缺乏真實性,疫情中的大規模死亡被掩蓋 以上都是根據中共官方數據進行的討論。但是,海內外都有一個共識,中共數據愛玩「數字遊戲」,其真實性大有問題。
上述京滬廣深人口共減少27.47萬,有一個大背景:中國2022年人口減少85萬,逾6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官方《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死亡率為7.37‰;自然增長率為-0.60‰。
然而,從種種跡象看,2022年中國絕不只死亡1,041萬人。官方數據, 2021年中國死亡人口數量為1,014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如果2022年死亡人口為1,041萬人,就只較2021年增加27萬。
但是,全中國、全世界都目睹了一件事情:2022年中國疫情大爆發,上海封城,全國染疫率高達80%-90%,出現大規模死亡,全國各地的火葬場不堪重負。舉例而言。大紀元獲得的內部文件顯示,南京市染疫死亡高峰時,死亡人數是平時的6〜7倍;南京成立遺體處置專班,對火化、殯葬數據嚴格保密。
民眾透露,殯儀館滿員,冷庫堆滿屍體,火化至少要排兩週以上。火葬場全天候火化,也燒不過來。要順利火化,就得「找關係」請託。北京、上海、廣州等等都是如此。
而且,北京市民政局還前所未有地不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殯葬火化遺體數據。曾在北京三級醫院擔任呼吸內科主治醫師的趙陽1月16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共政府提供的疫情資料基本上就是僅供參考,事實上可能連「參考」的價值都沒有。他說:「從沒看過殯儀館放不下屍體的情況,都是30分鐘以內處理。」
由此,我們可以合理懷疑:(一)京滬廣深的人口減少數量,可能遠大於所公布的數據;(二)京滬廣深人口減少的主因,或許不是非戶籍常住人口的遷移,而是大規模的人口死亡。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