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內外開始尋找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的下落,因為他已經20天沒有露面,他不僅缺席了與新加坡海軍總長的預定會議,還取消了越南之行。此外,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蹊蹺的回答也讓外界疑竇頓生,上述跡象表明這個現任國防部長極有可能已經被帶走調查。
儘管中共當局意圖將真相掩蓋,但在大陸民間小道消息漫天飛,人們私下都在議論近期中共外交部長秦剛、火箭軍司令李玉超以及李尚福的連續失蹤案,深感政局詭異。
而筆者最近聽到兩個有關秦剛的傳聞,知情人稱是可靠消息。一個是7月份省部級官員內部已經通報了對秦剛黨內記過、行政處分的決定。一個是秦剛已經在家中自殺身亡,終年57歲。
如果消息屬實,那麼秦剛自殺的時間,應該是在7月25日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罷免秦剛外長職務,由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接替之後,是在8月的某一天。官方對此祕而不宣,處理方式就如同對待中共火箭軍前副司令吳國華自殺身亡一般。
根據網上流傳的吳國華治喪辦公室7月25日發出的訃告顯示,吳國華因病於7月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遺體告別儀式於7月30日舉行。也就是說,訃告是在其死後21天才發出的。
而隨後吳國華的老上司張小陽少將卻在朋友圈發文透露,吳國華是在家中廁所上吊身亡,原因不是「因病醫治無效」,而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家庭不和睦」。
那麼,如果秦剛自殺傳聞屬實,在當下敏感時間點,比照吳國華,秦剛的訃告何時才會被允許發出呢?21天還是更長的時間?與並不廣為人知的吳國華自殺引發的效應相比,秦剛之死恐怕不僅在官員內部,也將在普通民眾間引發不小的震盪。
在官場上看,秦剛的上升速度可以用「火箭」來形容,2005年至2010年在外交部任新聞司副司長、外交部發言人,2010年9月至2011年任中共駐英國公使,2011年底至2015年1月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之後任禮賓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駐美國大使、外交部黨委副書記、外交部部長、國務委員等。據說其快速提升,是因為得到了習的賞識。
秦剛年紀輕輕就成為副國級領導人,這足以讓官場許多人眼紅。然而,還是應了那句俗話,「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一夜間,秦剛所有的光環不復存在,仕途戛然而止。不管是因為與火箭軍情報泄露有關,還是涉及外交部內部權鬥,總之,被曝出小三醜聞的秦剛摔得很慘,也失去了習的信任。
由於秦剛的快速升遷與習近平有直接關係,處理秦剛等於在打自己的臉,因此習必須手握切實證據並認為其確實威脅到自身安全後,才能處理秦剛。簡言之,秦剛的命運最終由最高層來決定。
如今秦剛自殺,是主動還是被動已無關重要,但卻會讓不少官員們心中寒意加深,深知中共的官實在不好做,隨時都有折戟沉沙之危,由此有多少人會與習和中共拉開距離?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尋找後路?
而在民間,秦剛的大名連街道上的大媽都知曉。對於作為中共外交「戰狼」中的一員,秦剛在中共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少顛倒黑白的戰狼之語,且不少通過網絡為粉紅們所熟悉,比如:
「我還要請你注意你的用詞。你提到『國際社會』,不知道你所提到的國際社會代表誰?那些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睜著眼睛說瞎話,戴著有色眼鏡,雞蛋裡挑骨頭的人,他們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他們能代表國際社會嗎?他們有什麼資格代表國際社會?」
「中國的互聯網是充分開放的,同時中國政府也要依法管理網絡。至於能看什麼,不能看什麼,能看的就看,不能看的就別看。」
「中國外交官面對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的不友善言行,必須站起來說不,講清事實,辯清道理,普通中國公民都應如此,更別說中國外交官了。我們不是主動出擊,而是做出回擊。更準確地說,中國外交官不是戰狼,而是與狼共舞。」
…………
這樣的戰狼外交官突然出事,而且不明不白,讓多少被洗腦的大爺大媽、粉紅們驚詫?一個個中共高官出事難道不會讓他們產生觸動?秦剛們或許是讓他們認清中共的又一劑清涼藥。
或許是因為忌憚上述震盪,秦剛的死訊迄今中共當局仍在遮掩,但還能瞞多久呢?
至於秦剛選擇自殺的原因,可能與以往不少自殺官員的緣由近似。一是無法承受人生從高峰跌到谷底,無法承受周遭人的目光,甚至對前途、命運感到絕望,因為苟活實在不易。
二是為避免接受調查、刑訊、審判,避免徹底身敗名裂,同時可以保全家人和既得利益。因為按照中共規則,人一旦死了,就不會再深究。
三是守住某些祕密,避免牽涉更廣範圍。
據大紀元早前報導,近年來,中共官員「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頻被曝光,他們自殺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跳樓,割腕,上吊,溺水、服毒,臥軌、開槍……還有的自殺未遂、有的死於意外等。有數據顯示,自2012-2019年7年間,中共就有超過260位政商高官非自然死亡。雖然中共官方通報大多把原因歸咎於「憂鬱症」而死,但難以取信公眾。外界普遍認為,這些「自尋短見」的官員或是畏罪自殺,亦或是知道太多祕密「被滅口」。
顯而易見,如果秦剛真的自殺,秦剛絕不是最後走上這條路的高官,下一個給中共陪葬的會是誰呢?李尚福?李玉超?還是其他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