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監管要求相互衝突 華爾街投行頭疼不已

2024年02月15日財經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15日訊】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關係日趨緊張,中美兩國的監管機構都在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由於相互衝突的要求越來越多,導致投行人士面對越來越多棘手的問題,只好去尋找中國以外的新業務。而如何定義「中國公司」,是華爾街投行最頭疼的難題之一。
金融市場平台Dealogic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中國公司通過赴美首次公開募股(Inital public offering,縮寫:IPO)籌集資金超過770億美元。但近年來,這部分業務來源正不斷減少。
據《華爾街日報》2月15日報導,在如何定義「中國公司」不明確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將面對中美兩國監管機構相互衝突的要求而左右為難,迫使華爾街投行尋找中國以外的新業務來源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意味著,投行人士無法確定哪些IPO需要在哪裡獲得批准,也無法確定中國監管機構會在多大程度上阻止海外市場的交易。
報導表示,這種不確定性源於中國證監會2023年3月實施的境外上市備案新法規。
根據上述新法規,中共證監會要求中國公司在上市前必須向該機構進行備案,不得再像過去那樣事後才通知證監會。關鍵是,這項規定也適用於「可變利益實體(VIE)」,這是包括阿裡巴巴和京東在內的許多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時採取的架構。
按照中方的規定,如果一家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利潤或資產在中國大陸,無論其總部在哪裡,都需要向中共證監會備案;甚至凡是營商活動主要在中國大陸開展的公司,或者高層管理人員在中國出生或主要居住在中國的公司,都被要求必須向中共證監會提交備案。
當出現有公司的「中國身分」不明確的情況而需要做出裁定時,中共證監會還會採取所謂「實質重於形式」的做法,這意味著證監會對於「何為中國公司」擁有十分廣泛的解釋權。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去年簽署了一項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國私募股權和風投基金投資中國,這對美國的銀行和投資公司來說壓力很大。在「中國公司」的定義模糊不清的情況下,許多公司在美國的IPO申請受到了影響。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快時尚零售商Shein的總部設在新加坡,該公司在美國上市後曾融資約660億美元。2023年底Shein打算再進行募資,並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祕密提交了IPO申請,但是在是否要告知中共證監會的問題上,這家總部曾經設在中國的公司因其是否屬於「中國公司」的定義模糊不清而猶豫不決,事情出現了反覆。
Shein最後還是向中共監管機構提交了備案,但這個舉動加大了美國方面的政治擔憂。由於對該公司供應鏈的質疑,美國政界人士呼籲美方監管機構暫停Shein的IPO計劃。最後Shein擱置了相關計劃。
另一個反面的例子是,中國知名移動出行平台「滴滴出行」的運營公司Didi Global,2021年曾在美融資達44億美元。但滴滴的IPO事先未獲得中國監管機構的許可,因此在中國受到嚴厲的監管打擊,導致該公司在上市後股價暴跌。不到一年,該公司就被迫從美國退市。
總部位於倫敦的跨國律師事務所Ashurst駐香港的資本市場律師Melody He表示,一些有中國背景和海外業務的公司已探索出避免向中共證監會提交備案的方法,比如組建一個主要由外國人組成的新管理團隊。然而,年利達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徐宏卻說,此類變通方法會被證監會以「實質重於形式」為由予以否決。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