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4月01日訊】一年難得是「清明」!清明節氣接在春分之後,是黃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三月節。清明連穀雨節氣,將暮春的帷幕拉開。
中國古代曆法中以二十四節氣表示了一年中季節時令的變遷和氣候、物候的變化現象與規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表示季節時令,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表示天象氣候的變化;小滿、芒種表示農作物候,乍看「清明」之義比較難以歸類。為何春分之後的節氣稱為「清明」呢?它表示什麼意義呢?前人怎樣利用清明樂活?本文從文化歷史上進行一點探索,可作為我們養生的借鑒。
「清明」的意義
唐初經學大師孔穎達解釋:「清明,謂物生清淨明潔。」是說此時生長的萬物都清淨、潔淨,光明向上,所以稱此時為「清明」。清明節氣來到,天地清澄,暑熱的毒害未萌發;陽氣和韶,惠風習習,甘雨滋潤,正孕育萬物的精華。
清明對應卦象的涵義
《京氏易傳》說清明對應八卦的「《艮》卦六四」。艮卦卦象,陽自下升,一陽(爻)盛於二陰之上,寓意少陽初壯,突破陰氣重圍,生氣躍動,正是清明時節的景象。從卦象對應大自然,我們可以看到,清明時節,天地萬物在少陽之氣的鼓舞下躍躍而動,品物流形(萬物變化成形),花草樹木感觸到了天地間少壯的陽氣,捲曲的舒放了,含苞的開花了,天地人間一片欣欣然。(《禮記‧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曲者)畢出,萌者盡達」。)
《艮》卦「六四」說「艮其身,無咎」。《彖》釋義說:「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引申來說,在清明佳節,停止物慾的追求,放下心中的思慮憂煩,「動靜不失其時」,享受此時美好的大自然,心中坦蕩,迎向光明,就不會留下悔恨。
「清明千萬家,處處是年華」!五彩繽紛的花朵此放彼開,像是桐花、櫻花、柳花等等,給人最奔放的春天饗宴!人間惜春,踏青除穢,悠閒赴春天之宴,古代先人良有以也!
暮春氣象清明 上巳祓禊
遙想曲水流觴情景。圖為日本江戸時代畫家山本若麟《蘭亭曲水圖》,作於1790年。(公有領域)
若說古人最有名的暮春清明之宴是曲水宴,應該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留下的曲水流觴賦詩的情懷,至今令文化雅士津津樂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召集當時文人雅士、社會精英名流共會於天地之間的這場曲水宴,按照時間背景「暮春之初」來看,實際上就是一場「清明宴」,利用天地清明之氣,潔淨身體,舒暢身心的天人之會。
古人在暮春時,走進大自然,利用清明節氣「祓禊」(音同「福繫」)──清除己身的污穢、不祥之氣,已經行之有年。至少從周代時就有了,那時舉行「祓禊」的節時是在黃曆三月「上巳」這一天。
「祓禊」是周代的制度,「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通典》「祓禊」條)。官府的春官女巫職掌每歲祓除不祥、以香薰草藥沐浴淨身的儀式。
據《韓詩章句》,鄭國人民的風俗,在清明節氣裡的三月上巳(第一個巳日)這一天,人們出門踏青到溱、洧兩水之上,執蘭花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後人在上巳或清明節掃墓祭祖,也和這種招魂風俗有共通之處。
漢代官府和民間都延續這種風俗,官吏和民間庶民在三月上巳日,到水上淨身去除宿垢,祓除不祥,讓陽氣布暢周身。[1]
從三國魏朝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故而也稱為「三巳」。王羲之的族祖王廙《洛都賦》就有記載三巳日出遊祓禊的盛況:「暮春嘉禊,三巳之辰,貴賤同游,方驥齊輪,麗服靚妝,祓乎洛濱,流芳塞路,炫日映雲。」當年的清明時節,人們熱情擁抱大自然,不論男女、貧富,在這一天精心打扮,男性朱服耀路,女的錦衣燦爛,擁到京都的洛水之濱祓禊除不祥,與天地同樂。
到東晉時,王羲之在會稽舉行的曲水宴延續了這傳統。南北朝民俗也仿效王羲之的流觴(流杯)曲水宴。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人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宴。」一直到唐代,三巳節的風俗在皇宮、在民間依然盛行,《通典》記錄了這種禮儀;唐文宗「上巳曲江賜宴,羣臣賦詩」(《上巳日賜裴度》);詩人也賦詩作紀「九重馳道出,三巳禊堂開」(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園侍宴》)。
「清明」從節氣過渡到民俗的清明節,是在宋代時蓬勃展開的。[2]除了在水濱踏青、在水上流觴、飲宴之外,人們在清明節氣裡,也從事許多舒展身心的體育和休閒活動,比如:踢球(蹴踘)、盪鞦韆、走馬、拔河、鬥雞、放紙鷂……都是古人盡情享受天地清明之氣,擁抱生活之樂的活動。
盪鞦韆是清明節氣裡盛行的女子活動。圖:清代焦秉貞繪《百子團圓圖》冊頁之盪鞦韆。(公有領域)
「流觴與祓禊,終日堪盤桓」[3] ,在暮春潔淨光明的節氣裡,讓山水大自然與人心交融,讓光明節氣充滿胸懷驅除不祥,是清明節氣時節天人合一的生活體現。從節氣到節日,暢快春遊與天地和合,是中華古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遊戲養雅趣,藉物以抒懷,暢快而自在,物質的擁有再多也難及!
註
[1]見《漢書‧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既出,始潔之也。」;又蔡邕說:「今三月上巳,祓於水濱,蓋出此也。」
[2]從宋代以來,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東京夢華錄》記載「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寒食連清明都是北宋都人出城上墳拜掃的日子,賣紙馬、紙錢的店舖都當街用紙錢疊成紙樓閣;城外四野出城踏青、春遊的人多得像市場。
[3] 金‧劉汲〈題西巖〉詩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