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1月22日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增量均遠遜於預期,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的剪刀差也居高不下,顯示經濟活躍度持續下降,中國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效果有限。
中共央行最近公布了10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報告,顯示今年前十個月,社融規模增量累計2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13萬億;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69萬億,同比少增4.32萬億。
結合此前發布的9月份數據可計算出,10月單月新增社融規模增量1.4萬億元,比上個月減少2.36萬億;新增人民幣貸款僅有5000億,比上月減少1.54萬億。
這一結果遠低於很多經濟學家的預測。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指出,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靠信貸支持,社融增量可謂是經濟真實活躍度的晴雨表。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當前的經濟活動不活躍,信貸流入實體經濟的效果並不佳。表明中國企業可能對於中國市場前景的信心非常不足,並不願意擴大投資,增加生產。普通居民的消費支出也在收縮,更大的原因是對未來經濟不單止沒有信心可能還看壞。」
數據還顯示,10月末的廣義貨幣M2餘額309.71萬億,同比增加7.5%。狹義貨幣M1餘額63.34萬億,同比下降6.1%。M1和M2的剪刀差為負13.6%。
事實上,從今年6月開始,M1、M2剪刀差就已持續在負11%以上。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表示,M1增速低於M2甚至為負數時,反映資金更多以長期存款的形式儲備,而非投入市場和生產。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企業和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不足,導致投資意願下降,資金流動性轉差。未來若M1與M2差值持續為負,經濟活動將繼續疲軟,反映出經濟活力不足。這種趨勢在年底和明年初可能會延續,除非有有效的政策介入以提振市場信心,否則中國經濟復甦仍面臨較大挑戰。」
早前兩個月,北京已經推出了多項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9月24日,中共央行宣布了包括降準、降息和降存量房貸利率在內的組合貨幣寬鬆措施。
10月中,住建部也發布了一系列房地產刺激措施,包括取消限購、限售,降低第二套房貸和公積金貸款利率,將房企「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等。
11月8日,財政部又推出10萬億地方債務置換方案,以置換地方政府的隱形債。
黃大衛認為,當前的經濟刺激措施難有成效,首要原因是跟中共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有衝突,政策傳導機制也不暢通。
黃大衛:「經濟顧問提出的改革方案,而這些草台班子的官員,他們可能並不太理解;第二方面來說,政府是想擴大財政支出,但是這種方式會擴大政府債務,未來又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在出台財政政策時候就是畏首畏尾;第三方面來說,補貼消費本來應該直接來說是改善老百姓的一個社會保障福利,但目前來說他並沒有朝這個方向走,而依然是走社會達爾文主義。」
另外,北京近期發布的其它方面數據也跟信貸需求下降的趨勢相吻合。
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3%、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9%,均低於市場預期,通貨緊縮的壓力依然不減。
外匯管理局的最新統計顯示,外資企業第三季從中國撤出金額達81億美元。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職教授陳松興認為,中共決策層似乎在政策走向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共識,無法在撙節和大規模刺激之間做出決定。這種拖延只會造成情況日益惡化,導致解決問題的成本不斷增加。
編輯/李明飛 採訪/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