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西方企業的「中國夢」正在破滅

2024年12月10日時政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0日訊】中國的經濟成長持續放緩,以價格戰為標誌的行業內捲日趨激烈,加上地緣政治造成的緊張局勢的影響,從蘋果公司的在華業績大幅下滑,到星巴克被逼到開始考慮退出中國市場,歐美企業的「中國夢」正在破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日前發文討論了西方企業在華發展現狀。文章指出,近幾十年來,西方企業不僅將中國視為一個廉價製造地,而且將其視為一個「巨大且不斷成長的市場」,歐美上市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在2021年達到6700億美元的高峰後,情況就急轉直下,於2023年創下6500億美元的新低。
上海美國商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前景持悲觀立場。 許多在華外企在中國的經營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包括蘋果公司、汽車製造商福斯汽車、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以及奢侈品集團路威酩軒集團在內的一些知名企業,在中國的銷售業績正在大幅度萎縮。
文章表示,製藥商禮來公司(Eli Lilly)和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等一些西方公司,雖然繼續在中國發展,但這些公司的在華投資也正在縮減。許多曾在中國業務蓬勃發展的美國和歐洲企業,正眼睜睜地看著其在中國的業務分崩離析甚至關閉工廠。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通用汽車(GM)高層巴拉(Mary Barra)12月4日表示,通用公司將減記其在華合資企業價值逾50億美元,並關閉在中國的工廠。
另一個例子是,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被價格更便宜的中國本土企業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奪走,其在華業績正大幅下滑。星巴克的新任老闆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10月告訴投資者,該公司在中國正面臨「極端化」的競爭。
報導援引北京顧問公司的評論指出,通貨緊縮的壓力不僅損害了外資企業,也正在損害所有中國企業。在中國,從電動車到建築材料等各行業的供應過剩,導致了激烈的價格戰。而到今年10月底,有27%的中國工業企業出現虧損。
此外,地緣政治風險造成的危機,也給在華經營的西方公司造成了附帶損傷,而遭受地緣政治動盪影響的行業名單不斷在加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上旬,中國歐盟商會曾對外通報稱,由於北京當局遲遲不肯履行改革諾言,加上中國經濟形勢總體疲軟,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當時,德國《商報》(Handelsblatt)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企業高管的夢醒時分》的評論文章,直言多年以來,歐洲企業的高管們「被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蒙蔽了雙眼」,他們對歐洲企業在中國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卻視而不見。現在隨著中國經濟日漸疲軟,到了這些高管應該放棄幻想的時候了。
文中寫道:「他們默認了強制性的技術轉讓,接受了在中國本土生產時的政府干預。他們一直傲慢地認為,他們能夠保持對中國人的技術優勢。正是基於這種形式的發展援助,現在的中國競爭對手不僅能夠在中國本土同歐洲企業展開競爭,而且這種競爭壓力早已蔓延至歐洲市場。」
歐盟商會公開批評中國的營商環境日益政治化,產能過剩日益嚴重,在華外企在市場準入和管控方面受到歧視等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上千條建議。但是,這些要求基本上都是「泥牛入海」,得不到任何回應。
「僅僅向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以示抗爭,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歐盟需要制定一項計劃,確定要保護哪些戰略產業以及如何保護。在此之後,歐盟才能同中國領導層開展平等的談判」,《商報》的評論文章援引歐盟駐華商會主席艾薩克倫德(Jens Eskelund)的話寫道,「在此問題上,歐洲人完全可以向中國學習,例如市場準入必須和本土生產相互掛鉤,而這將是中國領導人能夠理解的語言。」
(記者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