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1月14日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024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進一步減弱接近於零,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也持續萎縮。有評論指出,中國老百姓的苦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
1月9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4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
數據顯示,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0.1%,漲幅不如去年11月的0.2%,這也是去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增速。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 CPI上漲的話,意味著物價上升,老百姓的購買力會減少,他們會越來越多的捂緊錢包,不願意花錢。如果老百姓的消費降低,不願意花錢的話,對生產者來說,他們當然感到悲傷,因為覺得未來他們的產品的銷路會受到影響。」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則指出,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在CPI太高,反而在於CPI太低。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這個會讓很多的業者,根本就是對未來沒有信心。消費者他也會裹足不前不去消費,我既然未來的產品價格可能更低的時候,那我幹嘛這時候消費,那我未來產品價格可能更低的時候,那我幹嘛這時候生產。所以我覺得現在反而是CPI太低,會對中國形成相當大的經濟壓力。」
去年12月,全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降2.3%,連續第27個月萎縮,全年PPI較2023年下跌2.2%。
黃世聰:「那表示說,我這個生產成本一直不斷的在往下下降好,這意味著什麼?你看喔,我生產成本一直在往下降,但是消費意願還是很低迷。所以這兩個數字就告訴你,中國的整體的景氣還在往下走的一個狀態。」
中共統計局將原因歸於受部分行業進入傳統生產淡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傳導等因素所影響,但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謝田:「它實際上反映了一個製造業者,製造業經理人他對未來的悲觀的看法。他認為這個經濟沒有復甦的跡象,因為他覺得以後的經濟會不好,所以會壓制他的購買。」
黃世聰:「就是說,即使是我的生產者已經一直在降低成本,但是我的消費者還是不願意買單。所以表示,中國消費這個所謂的生產過剩的問題,還是相當相當的嚴重。」
彭博社解讀說,中國的消費者通脹進一步減弱接近零,已連續4個月放緩,這對當局試圖通過經濟刺激措施消除通縮,並提振需求的努力來說是一個挫折。
謝田:「首先,我們對中共公布這個CPI的數字,必須持有一種高度懷疑的態度。因為不是很可信的,我們知道中共在刻意的選取,它願意挑選的那些商品項目,然後來營造一個低通脹或者通縮緊縮的假象。」
事實上,自2020年初中共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各年度CPI年增率已連續五年落後於官方設定目標,這凸顯出民間通縮壓力難解。
謝田:「電動汽車已經過剩。面對著歐美的貿易壁壘,川普總統上台以後,會對中共實施更嚴厲的經濟,政治外交上的制裁。中國經濟受到打擊會繼續加重,所以中國現在的經濟衰退,我認為會一直持續到2025到2026年,所以,中國老百姓的苦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
黃世聰:「所以我覺得今年的對中國來講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面對到壓力最大的一年。那今年的中國經濟成長率,我認為可能是不到2.5%,甚至是更低的一個數字。」
中共當局從去年9月以來,曾推出一系列所謂的刺激經濟措施,包括降低利率、支持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以及增加銀行貸款,但消費仍然沒有明顯回升,政策幾乎沒有成效。
謝田:「消費本來應該是經濟的非常主要的一部分。在這部分,中國就一直是比較疲軟,現在如果繼續疲軟的話,中共的經濟成長就沒辦法實現。」
編輯/孟心琪 採訪/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