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05日訊】受到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去年中國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已連續第3年下滑。有評論指出,如果這種情況無法改善,將對中國的土地市場,以及整體經濟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1月24日,中共財政部發布的財政收支報告顯示,地方財力的重要來源,即政府性基金預算,在2024年完成收入約6.2萬億元人民幣,僅完成年初預算目標的87.7%。
其中,佔比約78%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規模約4.8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16%。
這是2022年以來,連續第3年土地出讓收入下滑,降幅較2023年的降幅13.2%,有所擴大。創下了2016年以來的新低。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土地出讓收入的持續下降,反映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包括需求疲軟、開發商困境以及地方財政壓力等。同時,中共政府的政策調整,以及經濟增速放緩也加劇了這一個現象。」
土地出讓收入連年下滑,也減少了地方可用財力。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下一步,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大。下一步,要不就是裁員,削減政府機構,裁員,要不就減薪,也沒有什麼其它的路可走。」
官方數據也顯示,202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比2023年下降10.6%,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2.9%,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比2023年下降17%。
謝田:「現在看來,可能還沒有見底,現在房地產泡沫破滅還在持續。未來一兩年,賣地收入下降還是會繼續下去。如果說全國的房地產,大部分城市都跟鶴崗差不多的話,大概就是觸底了。但是呢,越來越接近了,我看。」
中國的土地歸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房地産開發企業。由於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新開發項目減少,土地使用權的交易也隨之減少。
謝田:「市場過於飽和,嚴重過剩,這個土地基本上就是,你可以說政府手裡的地基本上就死在那裡了。基本上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是無本生意,現在沒人買的話,它也賺不到錢。土地財政就沒有了。」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指出,如果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滑的情況無法改善,將對中國的土地市場,以及整體經濟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包括市場信心低迷,地方財政困境加劇,以及房地產行業的進一步衰退。
孫國祥:「我個人認為,對土地市場的直接影響包含土地市場的流動性減弱、土地價值下降的連鎖效應。第二,會對地方政府的財政造成更大的壓力,也就是債務壓力會加劇,包含基建項目的資金短缺;第三,房地產市場的連鎖影響,包含開發商資金鍊惡化,房地產市場活力下降。」
事實上,在經濟低迷、債台高築的情況下,中國許多地方政府早已發生嚴重的經費短缺。
孫國祥:「但是我個人認為整體土地出讓收入可能維持低迷,原因在於一線跟核心城市需求相對穩定,但其他地區仍可能出現流拍的現象。而且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我個人認為也會持續存在在2025年。」
導致地方政府現金嚴重短缺的核心問題,就是長期依賴「土地財政」,也因此在房地產市場衰退和需求疲軟中受到重創。
孫國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復甦需要時間,而中國的人口結構、行業債務問題和地方財政壓力等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因此,我個人認為2025年土地出讓收入雖可能出現減幅縮小,但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高。」
多位財稅專家也向陸媒表示,從中長期看,中國土地市場難有大幅反彈,土地出讓收入下滑趨勢難以扭轉。
編輯/孟心琪 採訪/易如 後製/陳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