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造假惡果呈現 中國新能源車銷售大幅下滑

2025年02月04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05日訊】2025年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環比銷量普遍大幅下滑,多家車企銷量腰斬。經濟學者認為,中國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存在許多造假,這些因素逐漸浮出水面,導致銷售量下滑。
2月1日,中國多家新能源車企公布了2025年1月的銷量數據,環比銷量普遍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月度銷量居榜首的鴻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車34,987台,環比下滑29.28%。月銷量第二名小鵬汽車交付新車30,350台,環比下滑幅度最小,為17.3%。排名第三的理想汽車交付新車29,927台,環比下滑48.85%。
其餘例如零跑汽車交付25,170台新車,環比下滑40.8%;蔚來交付新車13,863台,環比下滑55.5%;極氪交付新車11,942台,環比下滑56.08%;廣汽埃安全球銷量為14,393台,環比下滑69.28%。幾乎都是腰斬。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比去年同期的這個情形來說的話,兩個月的數字來說是下降,所以呢,你就已經可以充分的表示說,今年的需求應該是比去年要略淡。中國的經濟的確是不好嘛,所以消費者是沒有辦法拿出更多的錢來買這個新能源車,而且新能源車初步未來大家都認為說還有可能會跌價,尤其是中國內捲的非常嚴重,所以我覺得這些都影響了消費者去購買新能源車的這個狀況。」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表示,中國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存在許多造假,這才是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全世界的國家都把這些電動車叫電動車,只有中國叫新能源汽車,可以看出中國在電動車一開始這個行業裡面已經是嚴重造假跟欺騙消費者。這些車就是把中國主要依靠火力發電跟水力發電這種汙染能源充到這車上面去,就改了個名字叫『新能源』,去欺騙歐盟跟美國,去進行氣候談判跟碳排放指標。所以徹頭徹尾一開始就是造假。現在的銷量下降主要是這些過去的造假的因素慢慢浮出水面而導致,疊加了中國的經濟下行。」
大陸媒體聲稱,2024年的補貼措施刺激部分消費者提前更換車輛,透支了部分2025年的車市。
黃大衛:「其實這是造假的,過去的這些所謂的假新能源汽車,他們一開始是靠打壓燃油車, 例如增加燃油車的年審跟上牌的難度。在輿論方面,尤其是像抖音啊,各個平台去製造燃油車要被強制淘汰的這些虛假新聞,製造焦慮,然後就是誘惑消費者去買這些所謂的假新能源汽車,導致一種就是說不正常的消費。」
此外,中國電動車的質量問題也慢慢浮出水面。
黃大衛:「一開始所謂的電動車出來之後,市場上面一瞬間購買了很多。但是經過三五年下來,很多這種車的工業問題,它質量問題浮出水面,電池容易損壞,虛高虛標裡程,然後維修服務非常昂貴,安全事故頻發,慢慢消費者開始發現電動車它省油,但是不省生命,對生命來說它是收割,所以越來越少消費者去購買。」
種種因素導致消費者不買,但中國電動車產能又嚴重過剩,這讓生產者的壓力越來越大。
黃世聰:「中國的汽車廠可能會嘗試著到美國去投資,看這樣子能不能夠進入到美國市場去賣它的電動車、新能源車。不過我覺得現在顯然川普或是全世界都意識到了,因為新能源車這種東西,汽車市場是一個國家的所謂的火車頭工業,絕對是要各國都會保護各國的火車頭工業。所以我覺得接下來是中國的電動車要往外銷壓力很大。」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表示,產能利用率長期偏低,會讓生產商的財務面臨壓力,最後可能會導致中國的新能源車在未來幾年出現大規模破產潮。
編輯/尚燕 採訪/駱亞 後製/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