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國人均財產淨收入增速下降,意味著什麼?

2025年02月24日時政評論
2024年中國人均財產淨收入,按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為3435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低年增長率。
官方數據還顯示(見圖表1),2021年至2023年,全國人均財產淨收入同比增速由10.2%快速滑落至4.9%。在此基礎上,2024年的人均財產淨收入同比增速又腰斬。

圖表1:2019—2024中國人均財產淨收入

單位:元人民幣
王赫:中國人均財產淨收入增速下降,意味著什麼?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
以上為全國總體情況,各省份則差別很大,一些省份還負增長。2024年,人均財產淨收入負增長的省份,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省份沒有公布相關數據),至少有如下6個:北京(-0.9%)、上海(-2.3%)、江蘇(-0.2%)、湖北(-0.6%)、湖南(-3.4%)、雲南(-0.5%)。此外,山東很奇怪,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4225元(2023年末城鎮人口6634萬人),下降0.1%;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580元(2023年末鄉村人口3489萬人),增長8.9%,卻使全居民財產淨收入增長1.2%(全省人均財產淨收入2708元)。
北京、上海、江蘇、山東上榜,令人詫異。
(一)官方數據顯示,江蘇、山東經濟增長良好。2024年江蘇實現生產總值超13.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增量位居全國第一。2024年山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86萬億元,增速高於全國0.7個百分點,GDP總量排名位居全國第三。然而,江蘇人均財產淨收入卻不升反降,山東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負增長。反而來,從人均財產淨收入的角度看,這兩省份的GDP增速是不是令人生疑呢?
(二)上海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2024全市居民人均財産淨收入10,514元,竟比上年下降2.3%。2021年至2024年,上海GDP增長率分別是8.1%、-0.2%、5.0%、5.0%。同期,上海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增速分別是3.1%、5.2%、0.18、-2.3%。我們看到,2022年上海GDP負增長,人均財產淨收入的增幅竟高達5.2%;2023、2024兩年GDP增速高達5%,人均財產淨收入反而在停滯、減少。
(三)更令人驚訝的是北京。2021年至2024年,北京GDP增長率分別是8.5%、0.7%、5.2%、5.2%,強過上海。但在2022至2024這三年,北京人均財產淨收入持續負增長,年增速分別為-0.3%、-1.1%、-0.9%。2024年,北京人均財產淨收入13,49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13,496元,同比下降0.9%;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3852元,同比增長4.6%。可見,北京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有天壤之別(城鎮是農村的3.5倍);但是, 2022年以來北京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竟遭持續重創。
北京、上海、江蘇、山東都是中國經濟大省(市)。其人均財產淨收入卻如上述,本文推測,這可能是先行一步,預示著全國其它省份也將陸續步入負增長的階段。
人均財產淨收入增速下降,揭示中等收入群體的萎縮 其實,自2013年有此數據以來,直至2019年,中國居民財產淨收入的增長速度通常都高於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其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逐漸提升(2019年較2013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達到了8.5%)。
轉摘自魯政委:探祕居民財產性收入—「雙循環」系列專題之三
但自2020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深受打擊,居民財產淨收入的增速急劇下降(2021年例外)。這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而居民財產淨收入增速急劇下降、甚至負增長,意味著什麼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等收入群體遭受重創,開始萎縮了。
因為按照中共國家統計局的解釋,財產性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組成部分,一般指家庭從其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財產淨收入則等於財產性收入與財產性支出之差,包括利息淨收入、紅利收入、儲蓄性保險淨收益、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租金淨收入、出租房屋淨收入、出租其它資產淨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等。
在中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很低(例如山東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是農村的7倍多),擁有財產性收入的,主要是城鎮居民,是城鎮居民中的上層中產群體和高收入群體。
按照麥肯錫2012年時的分類,中產階層分為大眾中產階層(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 6萬—10.6萬元人民幣,2012年在所有城市家庭的占比為54%);另一個是上層中產階層(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0.6萬—22.9萬元人民幣,2012年在所有城市家庭的占比為14%)。麥肯錫曾預測:到2022年,中國上層中產階層在城市家庭總數的占比將升至54%,占全部中產階層家庭總數的 71%,一躍成為新的主流群體。
事實證明,麥肯錫的預測錯了,太過樂觀了。
學術界普遍認為,2013至2019年期間,中國中等收入人群雖然有所增長,但在中等收入(下限)附近聚集了大量人群,他們屬於「脆弱」的中等收入群體。
2020年以來,受疫情、中共極端的「動態清零」政策和經濟整頓政策(被稱為「一紙文件打到一個行業」)、中國經濟大盤動搖等等因素的衝擊,相當一部分人群已經跌落為低收入者。也就是說,最近五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不僅沒有擴容,還有所減少。
大陸學者陳劍認為,中國中等收入人口總數在3億徘徊。中共國家統計局所稱——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通常是指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的人群),「存在明顯高估」。
如陳劍所說,四大因素導致中等收入人群減少。(一)房地產泡沫破滅。這直接導致大量的中等收入人群家庭財富急劇下降,因為中國人財富的70%集中在房地產上,很多人負債購房。(二)民營經濟萎縮。經濟形勢惡化加上中共政策向左轉,很多中小企業倒閉,民營企業家整體資產大幅縮水,信心嚴重不足,民間投資連續2年負增長。(三)失業率居高不下。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2024年12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5.7%。這使一些剛剛踏進中等收入的家庭再回到低收入人群行列。(四)外資撤離。根據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24年國際收支數據,202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淨流入僅45億美元,比峰值時期的2021年減少99%,降至33年以來的低水平。大量的外資撤出,很多高端就業機會也隨之而去。
還有一個官方數據,可以佐證中等收入人群減少,這就是個人所得稅。根據中共財政部數據,2023年個人所得稅14,775億元,同比下降1%;2024個人所得稅14,522億元,同比下降1.7%。
中等收入人群減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例如,東北證券經濟學家付鵬在一次演講中說,2024年尤其突出的問題是中產階級(中等收入群體)的迅速萎縮。他質疑,過去十年中產階級消費的成長,更多地是受高房價的刺激,並未以收入增長為支撐,因而積累下了巨大債務。例如,一套價值200萬元的房子以600萬元成交,買家如果收入不增長,實際上是背負了未來數十年的沉重債務。隨著消費斷崖式下降,經濟正逐漸回歸真實收入水平。在此情況下,政府通過加槓桿刺激經濟的措施已難以發揮作用。
付鵬的演講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很快遭中共封殺。此後,傳出多地證監局出手限制首席經濟學家、證券分析師、基金經理公開發聲。
不過,當局公布的2024年中國人均財產淨收入數據,卻再一次戳破了當局的「經濟光明論」,揭示了中等收入群體衰退的真相,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衝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