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秦鵬政經觀察

【秦鵬觀察】投資界傳奇 巴菲特和價值投資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25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
今天焦點:他是投資界的傳奇,放眼全球,50年間能長期跑贏大盤的投資人屈指可數,他是其中之一;
他是「價值投資」的代表,雖然富可敵國,但從沒有人說他唯利是圖或者趁火打劫的資本家,因為他幫助了一些大企業長期發展;
他固執又勇於學習,長期引領在投資界前沿,每一年都有無數人去美國的一座小城市,當面聆聽他的教誨;
他就是巴菲特,投資界的「奧馬哈先知」。
這期節目,是我的《瘋狂財經:改變世界的20人》第4期,我將持續為你講述世界上最優秀的那些商業人物,講述他們的非凡經歷,解開他們商業成功的密碼,也探討他們如何深度改變了世界。
沃倫·愛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截至2025年2月,他的淨資產大約1,500億美元,長期穩居世界富豪榜前列。他的投資哲學影響了無數人,還以慈善事業的典範和簡樸生活的象徵聞名,被視為資本市場的活教科書。
然而,巴菲特的成功並非天降,而是源於他的家庭背景、早期經歷、獨特的投資策略,以及深邃而樸實的人生哲學的完美結合。

一、家庭出身:中產階級的根基與啟蒙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這座中部城市以其平靜的田園風光和工業基礎聞名。幾十年後,這座城市,也將因為他而為世人所熟知。
巴菲特的家庭並不顯赫,卻為他提供了穩定的成長環境。他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t),是一名股票經紀人,後轉型為共和黨國會議員,母親萊拉·巴菲特(Leila Buffett)則是一位溫柔而務實的家庭主婦。霍華德的職業讓年幼的巴菲特得以接觸金融世界的邊緣,而萊拉的節儉習慣則深深影響了他對金錢的態度——他一生反對浪費,崇尚簡單。
巴菲特回憶,六歲那年,父親第一次帶他走進了股票經紀事務所。他站在父親身邊,看著牆上跳動的數字,聽著父親解釋那些神祕的股票報表。「我對數字著迷,覺得它們像是藏著祕密的魔法符號,」他後來這樣說道。這一刻,成為他日後成功的起點。
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父母對教育的重視,讓他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他每天都會進行數小時的閱讀,這對於他保持冷靜的投資決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成長經歷:從報童到早期創業家

童年的巴菲特對數字和商業充滿了熱情。
11歲時,他用送報紙賺來的幾美元,買下了人生第一隻股票——Cities Service Preferred Stock,每股38美元,總共三股。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他揣著零錢站在奧馬哈街頭,心跳加速地看著報價下跌到27美元。「我當時想,這下完了,」他後來笑著回憶。但他選擇等待,幾個月後股價回升至40美元,他賣出賺了5美元。這次小小的勝利讓他初嘗耐心等待的甜頭,也為他的投資哲學埋下種子。
對於自己的第一次投資,巴菲特回憶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在之前浪費了時間。我開始晚了」。
青少年時期的巴菲特,展現了非凡的創業天賦。他每天清晨挨家挨戶送報紙,還撿拾別人丟棄的高爾夫球清洗後轉賣,甚至與朋友合夥在當地理髮店放置彈球機,賺取零用錢。他還在雜貨店賣口香糖和可口可樂。這些小生意,讓他在高中畢業時積攢了9,800美元——這是在1940年代,這相當於今天的15萬美元以上,足以讓同齡人刮目相看。他曾對朋友說:「錢不是目的,但它能證明你是否懂遊戲規則。」
1947年,17歲的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學習金融,但對其枯燥的理論課程感到失望。兩年後,他轉學至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以驚人速度——2年半——完成了學業。1950年,他進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師從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如同一盞明燈,教會了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核心: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優質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一理念,成為巴菲特投資生涯的基石。
1956年,26歲的巴菲特回到家鄉奧馬哈,帶著從家人和朋友處籌集的10.5萬美元(大約合今天的1000萬美元),創立了巴菲特合夥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開始書寫他的投資傳奇。

三、投資祕密:價值投資與驚人回報

從1956年到2025年,他管理的資金實現了年化約20%的回報率,遠超同期標普500指數約10%的表現。他的財富增長堪稱奇蹟,但背後,卻是有著清晰的邏輯和鐵一般的紀律。
1. 價值投資哲學: 受格雷厄姆啟發,巴菲特堅持尋找被市場低估但具備長期盈利能力的公司。他關注企業的「護城河」——比如強大的品牌、穩定的現金流和低成本結構。他曾說:「我要買的是能在十年後依然強大的公司。」
2. 長期持有 :巴菲特這樣定義他的策略「我們的目標是永遠持有,除非公司基本面發生根本性改變」。這種耐心,讓他從多筆投資中獲得巨額回報。
3. 圈內競爭優勢 :他只投資自己理解的領域,避免涉足不熟悉的行業,這幫助他避開了許多市場陷阱。比如,在美國個人電腦蓬勃發展,科技行業風起雲湧,他堅持不懂不做,雖然錯過了投資熱潮,但是也躲過了互聯網泡沫的破裂。
4. 信任管理團隊:巴菲特對子公司管理者的信任。他很少干預運營,讓專業人士自由發揮,這成為公司文化的核心。巴菲特和芒格的友誼,也讓世人稱歎。

四、經典投資案例

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有幾個經典故事,生動展現了他的洞察力:

1. 可口可樂(Coca-Cola)

1988年,美國經濟正處於波動期,可口可樂因為競爭加劇以及短期業績下滑,被市場冷落,股價徘徊在低谷。巴菲特坐在奧馬哈的辦公室,手裡拿著一罐冰涼的可樂,翻閱著公司的財報。
他注意到,儘管市場悲觀,可口可樂的全球品牌影響力無可匹敵,每天數億人喝著這款飲料,現金流像河流一樣穩定。他決定出手,以13億美元買入7%的股份,每股約20美元。他對合伙人說:「這就像買下一座永遠流水的金礦。」
隨著時間推移,可口可樂重新崛起,成為消費品界的霸主。到2025年,這筆當初13億美元的投資,價值超過280億美元,年化回報率大約15%。巴菲特後來在股東大會上開玩笑:「我每天喝五罐可樂,這是我對公司最好的盡職調查。」這筆交易,也成為他「買你理解的東西」的經典範例。

2.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2024年是2000年以來股市最好的年份之一,巴菲特卻選擇拋售了價值上千億美元的股票,同時,依然繼續持有兩隻股票: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他持有美國運通已有30年,看好的是運通信用卡的客戶服務、會員模式,以及強大的品牌。
1963年,美國運通陷入了「沙拉油醜聞」——一家客戶用假油庫騙取貸款,導致公司聲譽受損,股價從60美元暴跌至35美元。當時,市場一片恐慌,投資者紛紛拋售。但是,巴菲特冷靜地走進紐約的餐館和商店,觀察到人們依然頻繁使用美國運通卡。他回到辦公室,翻開財報,發現核心業務並未受損,危機只是暫時的噪音。他通過合夥公司投入數百萬美元,買下13%的股份。
到2025年,這筆投資價值超過340億美元。巴菲特說:「危機是買入偉大公司的最好時機,市場的情緒往往是我們的機會。」

3. 蘋果公司(Apple)

巴菲特早年對科技股持懷疑態度,認為其商業模式難以預測。他曾說:「我不會投資我看不懂的東西。」但蘋果的投資改變了他的視角,顯示出他適應時代的能力,也為伯克希爾帶來巨額回報。
2016年,巴菲特開始關注蘋果。他坐在辦公桌前,手裡拿著一台iPhone,看著孫子們沉迷於手機遊戲。他意識到,蘋果不僅是科技公司,更是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且,蘋果公司的財報顯示,其利潤驚人,品牌黏性無與倫比。他決定投入360億美元,買入約10%的股份,每股約100美元。
他對助手說:「我晚了20年才懂科技,但蘋果是我能理解的消費品。」 後來,這筆投資價值飆升至1,800億美元,成為伯克希爾最大的單一持股。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笑言:「我可能不懂晶片,但我知道人們離不開iPhone。」
蘋果股票一度占巴菲特投資組合的近50%,但隨著大量出售,這一比例已降至低於30%。

4. 價值投資的局限:法治市場

儘管被無數人崇拜,巴菲特清楚知道自己的投資界線,他的成功離不開美國這樣成熟的市場、法治以及信息的公開透明。
他曾經講述過自己的一個失敗的案例:我和蘇西(他的妻子),1955年時都買入過一家公司的股票,這隻股票任何時候看起來都是很安全的,真是不錯的股票。只有一個問題,這家公司的資產在古巴的哈瓦那,卡斯特羅查封了它。我們的股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股票只能放著。我們曾提出抗議,但是毫無用處。
從此,巴菲特明白,某些國家的法律可能一夜之間改變。

五、他的投資旗艦:此生最愚蠢的投資

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巴菲特的投資旗艦,截至2025年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不過,2010年,巴菲特在電視採訪中說,這家公司是他最愚蠢的投資之一。
巴菲特解釋說,他第一次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在1962 年,當時它是一家瀕臨破產的紡織公司。他認為當更多的工廠關閉時他會獲利,所以大量購買了股票。後來,該公司試圖從巴菲特身上榨取更多的錢。
他很生氣,買下了公司控制權,解僱了經理,並試圖讓紡織業務再運作20年。但是,由於產能過剩,他無力扭轉乾坤,到1970年紡織業務帶來的利潤只有4.5萬美元。1985年,公司終於結束了紡織業的經營。
回顧這段歷程,巴菲特說,我就這樣買入了自己的「菸蒂」,而且我努力的抽著。顯然,在眾多噁心且濕漉漉的菸蒂中,那是一隻不要錢的,但已經沒多少價值了。這裡的投資建議是,不要讓情緒影響財務決策。
1967年,巴菲特收購了奧馬哈市的國民保險公司。他看中的是國民保險公司的浮存金,也就是指保戶交納的保費,保險公司通常在留有一定比例來應對近期可能支付的理賠金額,剩餘部分可以用來投資,投資收益歸公司所有。
時至今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全世界所有保險公司中,股東淨資產名列第一。但同時,更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有很多實業,包括保險業,糖果業,媒體,多種經營,非銀行性金融,投資。

六、個人哲學:簡單、節儉與慈善

巴菲特的生活,與財富形成鮮明對比。直到今天,他還住在1958年以31,500美元買下的奧馬哈老房子中,開著普通轎車,愛吃漢堡和可樂。他說:「房子是我的避風港,我不需要更大的。」他也喜歡帶來訪的投資者去吃當地的麥當勞。
巴菲特也不喜歡各種刺激性的享受,他有一句名言「其他傢伙閱讀《花花公子》,我閱讀公司報告」。
他的偶像,是不聲不響捐出全部財富的億萬富翁查克‧費尼(Chuck Feeney)。巴菲特承諾將99%的財富捐給慈善事業。他的「捐贈誓言」影響了數百位富豪。截至2025年,他已捐出逾400億美元,聚焦全球健康和教育。
巴菲特的智慧金句無數:「生活就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濕雪和長坡。」「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每天花數小時閱讀,保持對世界的洞察。 有一次被問到怎樣能變聰明,他舉起了一疊紙,說道:「每天像這樣閱讀500頁。知識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就像『複利』」。
從奧馬哈的報童到投資巨擘,巴菲特用智慧和耐心書寫傳奇。從他身上,我們能夠學習的很多,這或許就是巴菲特的個人魅力吧。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請喜歡我節目的朋友,訂閱我的乾淨世界頻道,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寫下你希望討論的話題,謝謝!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紅)

推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