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启示

2009年02月20日文化漫步
本文讨论的是从莫扎特与DA PONTE的歌剧当中所得到道德方面的启示,以《唐璜》为例。

在讲述话题之前,我想首先阐述一下我得出的道德启示所使用的衡量标准。

首先,作为一个音乐人士,我认为,这个职业并不能只局限于个人对这个行业的喜好,或者为了名利双收、为了表现自己个人的想法、得到什么样的荣誉,恰恰相反,音乐人士应当有一种责任感,我们其实是在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做贡献和付出。

说起文化是什么,在1952年,美国的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 批评考察》一书中下了一个综合定义,其中提到:“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上面这个定义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类群体的传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引领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大纪元时报》在其发表的《九评共产党》中有关中国文化遭到中共破坏的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参与的各种音乐活动中,都是在为人类的道德观起着继承和发展的作用。把如何能够做出维护人类道德的作品摆在个人的利益以及喜好之前,我想,正是作为音乐家应该考虑的并肩负起的责任。因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将决定这个社会的走向。

那么从一个音乐作品的道德理念方面入手来衡量一部作品,自然就成为了除音乐技法以外,更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其实过去许多世纪以来,戏剧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对于18世纪的美学家来说,艺术的道德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他也说明了当时脱离了宗教和宫廷的那些艺术家们创作作品的目的。

同时,剧院具有道德功能的观念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学派,自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他们认为剧院是一个表现社会特点以及对反社会趋势的节制和净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观点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可。

由此,让我们来看一看莫扎特与DA PONTE共同创作的歌剧《唐璜》(必要时我们也会提及另两部歌剧)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剧中人物思想与行为给人带来的道德方面的启示。

尼古拉斯毁ㄩ蒂b他的书《Mozart And the Enlightenment –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in Mozart’s Operas》中提到了莫扎特的《唐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唐璜代表着中产阶级寻求个人自由主义的社会群体。从个人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好色之徒,感觉主义者,也就是完全以个人喜好和感受而行动的人士。他的理念和行为为中产阶级唯物主义者的享乐主义和自由纵欲主义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莫扎特的歌剧中,通过唐璜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杀人、玩弄女人、欺骗伪装等剧情,使其代表着欲望、色欲与暴力,象征着莫扎特和他的同仁们在社会中所看到的那些腐败和道德沦丧的群体。

唐璜的行为威胁着以协议、契约树立起的社会秩序,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理念。换句话说,像唯物主义者一样,挑战着对神的信仰。然而莫扎特在歌剧中就是以超自然的力量——神的力量来惩罚唐璜的罪行,将唐璜拖下地狱。然而,这一剧情却遭到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弹。

在正常情况下,超自然力量或者神的意志等描述,对于信神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他们认为那就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反过来说,对这样剧情反弹的人群自然就是那些不信神的人。那么不信神的人一般是以唯物主义者为代表的。

的确,在18世纪的艺术当中,对地狱的描述被认为是不合适的。社会上对于唐璜因其罪行而最后下地狱的命运存在着许多的不认同,带来了许多人对莫扎特和DA PONTE本人的抱怨、嘲笑和蔑视。

18世纪英国小说家Henry Fielding就认为相信地狱的存在属于迷信的年代。西班牙耶稣会音乐学者安东尼奥榆J克斯曼诺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会对这部只适合底层民众观看的剧目有好感,在剧院里,只有受过教育的人的品味才是应该有的国家标准的品味。由于这个剧情对地狱的描述,在18世纪许多人都将此剧描述为给乡下人看的粗俗闹剧。剧作者Da Ponte还因此遭到批判和指控,同时在威尼斯警察局的文件中记录仍然是一个牧师身份的Da Ponte,与一名已婚妇女的丑事被抓到的情况也被人们拿来加以嘲笑和贬低。

音乐作者莫扎特也同样被人们认为他的音乐才华浪费在了这些粗俗的谬论上。然而莫扎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唐璜下地狱的命运删掉,而实际上故意将其保留。他完全可以坚持让Da Ponte把这段删掉,但是从这部分的音乐来看,他完全就是故意让观众对唐璜的命运感到震撼和惊恐。莫扎特的理由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唐璜胡作非为的态度是严肃的。他认为只有这最严厉的惩罚才能够配得上唐璜的罪行。

所以我看到莫扎特在这其中把他这部作品的道德价值观看的非常重要。而且在我看来,莫扎特不仅仅是对于唐璜的恶行持否定态度,同时由于唐璜正好代表着那些不信神的唯物主义者,那么他的下场对那些唯物主义者也是一种震慑和警示,因为唯物主义者所带来的个人自由主义,享乐、纵欲主义等毕竟带来了一些社会道德方面的腐败。

所以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对唐璜剧的强烈反弹,主要就是集中在唐璜为自己所作所为下地狱受惩罚上。但是他们为什么仅仅因为描述了地狱就要对这部歌剧如此反对?甚至是嘲笑和讥讽?其实,这引起了我的一个疑问,讲不讲述地狱的情节有那么重要吗?罪过真就那么大吗?

其实,当他们以地狱是荒诞之谈而加以批判的时候,他们许多对剧中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腐败现象便也一概忽略和否定了。同时在揭Da Ponte 的短的时候,也同样有人会以他做的也并不符合道德标准来否定《唐璜》的道德价值。其实大家想一想,人人在人生中都会有错,但是不管是谁,其实包括死刑犯都有权利告诉别人做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得到的启示是那些强烈的反弹却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判断作品的时候,并没有从剧目的核心价值观来着手,而是抓住其一些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加以全盘批判。其实,如果社会上真有唐璜那样的人,这些学者的强烈批判和反弹却真会成为那些胡作非为的人的保护伞。

在今天,一直也有人在争论唐璜到底是个罪大恶极的人还是一个英雄人物,或者说用现在人的话讲,唐璜看起来还是个情圣,有的人还觉得我怎么就不能那么吸引女人的注意呢?!那么我想很明显,莫扎特和Da Ponte对唐璜命运的描述,自然对其是一种否定态度。我想我们不能凭感觉盲目判断唐璜的人品,而是我们从道德理念上看一看,唐璜的思想和行为到底好不好,我们从莫扎特和Da Ponte的剧情当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曾经被唐璜抛弃的女郎Elvira气愤地指责唐璜对她的遗弃是破坏了天堂与地上的神圣法则。她把什么看作是神圣的法则呢?在第一幕第二场景当中,Elvira正在唱着要找到那个欺骗她遗弃她的流氓时,唐璜还没有认出Elvira,想要借机征服这个被遗弃的可怜女郎。Elvira一眼认出了唐璜,指责他是罪大恶极的家伙,卑劣的大骗子。她说:“你偷偷潜入我的房间,花言巧语,海誓山盟,你引诱了我的感情。你得到了我的爱情,残忍的人!你宣布我是你的妻子。然后又把这天地间最神圣的纽带废除,三天后你离开了波尔戈斯,遗弃了孤苦伶仃的我。我终日忍受着自责与眼泪的折磨。”从她的话中我们看到她是一个对神有信仰的人,她把婚姻看作是“天地间最神圣的纽带”,因此唐璜对她海誓山盟,并宣布她是他的妻子,使得Elvira将自己的爱情给了唐璜。而唐璜对她的抛弃对她来说是破坏了天堂地上的神圣法则,这一观念其实来源于西方的宗教,对神的信仰,比如《圣经》中提到“人是神造的,男人和女人结合后就成为了一体;神给人配了夫妻,人不能自行分开;淫乱(包括未婚者的性生活)也是被神严格禁止和痛恨的。而且在西方的社会,一个男人和女人结婚要到教堂里向主发誓,由他们的主或者神来做证婚,证实双方的结合。也就是说,婚姻代表的不只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当初各自在结婚典礼上对主的誓言,为的是那个承诺,其实就是一份责任:女人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男人,而男人就要为女人的一生负责。之后,才可以有性生活,生儿育女。当然在此我们不谈神的存在与否,而是这确立了一个社会传统的关于婚姻的价值观,也就是靠承诺和责任来维持婚姻,性生活作为生儿育女的方式,在婚后才被允许。

那么,唐璜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是无惧于神的法则的,也就是说,上述的价值观对唐璜来说一钱不值,要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和享乐。然而他却利用了这种神定下的婚姻法则来欺骗他想要诱骗上床的女人,包括剧目后面的Zerlina,唐璜仍然以婚姻的幌子来诱骗她。总的来说,他在剧中的表现是只关心他自己的性欲——霸占自己喜欢的女人、享受征服女人的“快乐”,然后再找下一个目标。至于被霸占的女人之后的遭遇则完全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唐璜的仆人Leporello记录的那一千八百个被唐璜征服过的女人的名单,“每个村庄,每座城镇,每个国家都有他情场风流的证人。”他安慰Elvira说她不是这些人中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

唐璜的做法完全出自于唯物者的享乐和纵欲主义,他完全是根据自己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尤其满足自己的性欲。有人说唐璜为自己的性欲这么做完全是出于符合自然的特性,也就是说喜欢不喜欢以及性欲是属于人的本能,他只是在寻求可实现自己本能的对象。以反对道德、宗教或者法律约束,追求性欲自由主义着称的18世纪法国贵族Marquis de Sade认为如果人的冲动来自于自然,那么没有行为是罪恶的。如果来自自然,那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允许。由此唐璜,就像他的仆人Leporello劝他放弃女人的时候他在剧中所说的,性欲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是自然和必需的。可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如果真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一定要用欺骗的手段来诱惑他看上的女人?他为什么要在Elvira在唐娜安娜和唐奥特维尔面前揭穿他的时候极力掩盖?另外,他在剧目开始时调戏唐娜安娜的时候,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身份,之后在怕身份败露的时候杀死了唐娜安娜的父亲?按照Sade的说法,这都可以说是出自于自然。大家想一想,欺骗、掩盖和杀人,这是自然行为吗?如果是自然,那还需要警察做什么呢?

18世纪哲学家卢梭认为中产阶级试图对自然冲动的理想化仅仅是一个幻梦,是一个感情带动的对激情与责任相互矛盾的伪装。换句话说,是一种对激情与责任的混淆。

激情是充满刺激但却短暂的,来自于感性;而责任是长久的,需要用生命来实践承诺的理性的过程。而唐璜当然是喜欢激情而不喜欢责任的。这个特性可以在他的话“我不懂得承诺”中体现出来,他对自己说的话也是不负责任的。在第一幕第二场景的一开始,唐璜向他的仆人Leporello保证他不会对Leporello对自己行径的看法而生气,而当Leporello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时候唐璜却大发雷霆。Leporello说:“你已经承诺过了!”唐璜却说他不懂得承诺。在唐璜想要占有Zerlina的时候,Zerlina说她已经承诺过要嫁给马塞托,而唐璜不屑一顾的回答说那个承诺什么都不是。同样,在前面提到的Elvira,唐璜同样是用婚姻的承诺来欺骗Elvira,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将其抛弃。唐璜的理念挑战着传统价值观,看重的是现实享乐的利益,寻求的是激情的瞬间,完全只顾个人的感受,是非理性,不负责任的。

由于不需负责任,那么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是谁,来自哪里,什么身份,也同样是他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只要是女人,他觉得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行了。所以从Leporello记录的唐璜的战利品当中,就包括农村的女孩、女仆、城市姑娘、伯爵夫人、男爵夫人、侯爵夫人、公主等各种身份的女人。但是这些对于唐璜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女人只是满足他不定向欲望的物品,当激情没了的时候他就会将欲望转移到下一个目标上。同样类似的例子是《费加罗的婚礼》当中的Cherubino,他将自己的激情可以从高贵的伯爵夫人那里转移给女仆地位的Susanna,以及巴巴莉娜。由此我们看到,在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当中婚姻代表着责任的这一部分后,所剩下的单纯的情与欲望是多么的不可靠和不定向性。

这样的情是自私的,来自于个人的喜好和感受,而且随着外部事物的变化,他会发生转移。想想,在《费加罗的婚礼》当中,伯爵和伯爵夫人是夫妻,其实他们就属于责任和承诺在先。而伯爵自私的情感对Susanna动了歪念,想要霸占她,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算计费加罗,对别人进行掩盖,托巴西利奥来当中间人,费尽了心机。最后还是遭到了伯爵夫人和Susanna对他的教训。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个过程他活得累不累,苦不苦?给伯爵夫人,Susanna和费加罗带来多大的痛苦?而这一切就是他自己自私的情所带来的。情本身使他一开始爱上伯爵夫人,但是情的不稳定性使他背弃对伯爵夫人的承诺将欲望转移到Susanna身上,从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和伤害。

《费加罗的婚礼》当中是因为情和欲望带来痛苦的一个个案。那么唐璜所伤害的女人简直就太多了。而唐璜却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道德理念来为自己的劣行进行辩护:他所有的欺骗都是为了爱情,对一个人的忠诚就是对其他人的残酷。他觉得他的心是如此慷慨,他爱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但是女人们都没有头脑,把他这么好的自然品性称作是欺骗。

其实他根本不懂爱情。他倒不如说,对一个人的忠诚是对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心的残酷。的确,唐璜对女人的玩弄确实是对他自己的残酷。尽管看起来他每天都很开心,其实他根本就不幸福!他生活的最累了:他一生都要靠欺骗来生活,欲望得到了就高兴,得不到了就痛苦暴躁。他自己的快乐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之上,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爱情他根本就已经得不到了,这是一点。另外,那被欺骗的1800个女人都成为了他的仇人,今天如果不是碰到Elvira,那么明天也许碰到的是另外一个女人,都要来找他算账的,这一点他会活得不得安宁。同时,他为了自己自私的欲望和掩盖自己杀人的罪行总是得偷偷摸摸、心里阴暗的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而活着,活得多苦、多累啊!如果没有最后下地狱的结局,这每天的日子就足以是种折磨了,简直是人间地狱了。就像他自己在Elvira阻止Zerlina被唐璜欺骗以后在剧中所说的:“今天像是魔鬼在和我开玩笑,我的计划都已失败,所有的美梦都泡了汤!”而且不仅是开玩笑,报应来时,Elvira来找他算账,Zerlina和马赛托也要找他付出代价,唐纳安娜与唐奥特维尔也要准备为骑士长报仇,甚至骑士长的雕像也活过来要唐璜付出代价。其实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由此我们看到,情是不可靠的,因为它是自私的,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由于它的自私,因而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破坏理性的承诺和责任,失去幸福。就像《女人心》当中,Dorabella和Fiordiligi没有抵挡住Ferrando和Guglielmo对她们的爱情测试而放弃了她们对她们未婚夫的婚约,造成了她们之后给未婚夫和自己内疚带来的痛苦。我们并不埋怨她们,而是我们要注意到,她们之所以没有抵挡住,是因为她们对两个伪装的陌生人动了情,而这个情却是自私的,这个时候,她们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个人感受摆在了与她们原配未婚夫的承诺与责任之前,摆在了她们的行为能否造成她们未婚夫痛苦之前。因而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长久的爱情是建立在承诺与责任之上,是放弃自私选择无私的理性实践,真正为对方和他人着想。而这个实践却要能够经受得住任何对自私的情进行诱惑的考验,才会使幸福永驻爱人之间。

由此我们看到,由《唐璜》为主,加上另两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女人心》,在我看来,莫扎特与Da Ponte在试图讨论一个共同的道德话题:那就是激情与责任的对比,自私的情与无私的爱之间的区别。更深角度来看,就是传统价值观和反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对抗。那么,现在也许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莫扎特保留唐璜下地狱那一部分的时候社会上的反弹会那么强烈。试想一下,在反传统价值观逐渐盛行的社会下,难道莫扎特不知道他保留传统价值观中天堂地狱的部分推向社会以后会给他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他为什么冒着被人嘲笑谩骂的危险坚持要这么做呢?他坚持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现在可以留给大家来讨论和回答了。


Bibliography

Nicholas Till, Mozart and the Enlightenment,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in Mozart’s Operas (London, 1992)

Kroeber, A.L., & Kluckhohn, C.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p, 195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on Giovanni (USA, 1946)

The Epoch Times editors, ‘Foreword’, The 9 Commentaries on the Communist Party - Part 6 - On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stroyed Traditional Culture, Dec 20, 2004, http://en.epochtimes.com/news/4-12-20/25087.html (15 April 2008)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