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宗接代”自古是中国人建立家庭的重要使命,连布衣人家也有传承的庭训,何况是流芳之作的经典,如北齐的颜之推、三国诸葛亮的戒子书、宋朝的朱熹、司马光、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也希望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4万多字的《颜氏家训》。传诵了一千四百年而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
“重德修身”一直都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这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久远的两句经典。无论哪个朝代,家训中都包含着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
家训中一再训诫,若有机会取得功名的子孙,也要谨记要格外谦卑感恩,因为若没有先祖德泽庇荫,哪有今天这份侥幸功名?否则就无运气之说、怀才不遇之人了。因此“积德以遗子孙”乃传统中国家庭文化对父母的要求,也透过家训代代传承。
当然,人人都想子孙好,但可不是遗厚财给后世,因为人算总不如天算,天管人、人敬天也正是中华先祖的道统,就如妙算神机的诸葛亮也得在《诫子书》中对其7 岁黄口小儿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孔明先生的易术之高超,能洞澈世俗之先机,也仍然不愿安排一条功名安逸之路给子嗣,而以“德”为人生道路的基石,这当中不乏道尽“人间功名不久留,世上财富总如烟,心中欲望得修尽,聚德求道能成仙”的真理。
现今华人社会中的儿童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以欢乐与美食度过,比诸古人传家的德训则显多有不足。只有物质富裕的童年,恐怕无法将草莓换成松柏。安逸的岁月,也无法培育宁静致远的明志。若能从先祖的智慧参透生命的真相,才能有一条通天的明路,“真”乃是一份永远的礼物。
“重德修身”一直都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这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久远的两句经典。无论哪个朝代,家训中都包含着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
家训中一再训诫,若有机会取得功名的子孙,也要谨记要格外谦卑感恩,因为若没有先祖德泽庇荫,哪有今天这份侥幸功名?否则就无运气之说、怀才不遇之人了。因此“积德以遗子孙”乃传统中国家庭文化对父母的要求,也透过家训代代传承。
当然,人人都想子孙好,但可不是遗厚财给后世,因为人算总不如天算,天管人、人敬天也正是中华先祖的道统,就如妙算神机的诸葛亮也得在《诫子书》中对其7 岁黄口小儿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孔明先生的易术之高超,能洞澈世俗之先机,也仍然不愿安排一条功名安逸之路给子嗣,而以“德”为人生道路的基石,这当中不乏道尽“人间功名不久留,世上财富总如烟,心中欲望得修尽,聚德求道能成仙”的真理。
现今华人社会中的儿童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以欢乐与美食度过,比诸古人传家的德训则显多有不足。只有物质富裕的童年,恐怕无法将草莓换成松柏。安逸的岁月,也无法培育宁静致远的明志。若能从先祖的智慧参透生命的真相,才能有一条通天的明路,“真”乃是一份永远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