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21日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令人震惊了。所以,这几天“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消息,不过是灰头土脸的面孔上再擦一把泥而已。
“标准全球最低”的证据,是相比2010年前,蛋白质每百克由2.95克降至2.8克,细菌总数由每毫克50万个增至200万个。我记起来了,《生乳安全标准》去年有过争议的,只是“抗议无效”。
GDP真不是一切,一包牛奶都可以包含社会的资讯。不过,牛奶跟世界差距大,为什么跟自己的过去比,也要蛋白质越来越少、细菌越来越多呢?据说,这是“国情”,因为中国的奶牛大多是散户养出。去年国标施行时的理由是这个,现在解释也是这个。去年以前,中国的奶牛难道就不是散养,标准为何高一点呢?据说,那以前的标准执行并不严格。那我们不免要继续疑问,难道标准降低了,就准备严格执行了?
还有辩解降低标准不太影响牛奶品质的,说“表面上看低了,实际上是高了”,因为新标准中的2.8克蛋白质只是最基本的,比这高的,再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明白了?新标准一施行,原本不合格的,可以合格了;原本合格的,可以“优质优价”。这就是“牛奶品质没有太大影响”的意思。
与一切领域一样,牛奶这个行业,行当又专业,利益也复杂。我们看到整个奶业在增强蛋白质含量的资料之战中被三聚氰胺攻陷,看到奶业巨头之间相互攻讦恶斗无底线,看到“国际奶业趁乱入华”之类的“盛世危言”,看到从“鲜奶之禁”到“标准之争”的大戏。大戏中,既有行业整体性的沦陷,也有市场寡头的战争;既有“民族品牌”直击消费爱国主义软肋,也有照顾奶农利益口号诉诸底层关怀;既有“国情”幌子下的标准改定,也有标准实被大企业绑架的传闻。
巨头相互攻讦时奶业同行“恐怕会有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情况被曝出来,并且会涉及到更多的企业”,这显示这个行业其实有着许多消费者无法了解的内情。这些内情、行规或者潜规则,消费者或许永不知悉,甚至,消费者也未必一定要知道,然而,消费者需要只是一点,得到合格的、与其支出相称的商品。
这是《生命时报》去年7月的报导:在新西兰,超市中随便一瓶全脂普通牛奶蛋白质含量每毫升3.2克,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5.8克,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3.7克。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国外有些奶牛专家甚至主张,牛奶菌落数超过每毫升1万,就应追查原因。
牛奶里面蛋白质会有多少,细菌只能有多少,国外的情况如上。我们并非不知道蛋白质的好处,否则添加三聚氰胺做什么呢?不许添加三聚氰胺了,蛋白质含量就要“合格”地下降,而且表示营养仍然足够。细菌,我们当然也知道细菌含量高了,“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将其完全杀死”,但毕竟也死不了人,所以细菌“合格”地上升到了过去的4倍、国际水准的20倍。
我们津津有味地消费着全球标准最低的合格牛奶,就是说,这些奶在全世界都不合格,而只有在中国它是合格的。2006年,商务部巧克力行业实现国际认可的标准,全国80%的巧克力一夜之间不得不改名。如果奶业也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又会怎样?
此时,我再次想起“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卫生部。
今年5月,卫生部表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比国外松的问题”。验之以牛奶,这是说牛奶不算食品,还是说细菌数不属于安全指标呢?当然,卫生部是有才的,2200多种食品添加剂,六成因技术原因无法检测却能宣布正规食品添加剂无害,宣布食品安全上“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又有何难?至于存在的差异,卫生部也说了:“都是客观情况,并将长期存在”。我理解,这是一个解释,但如果它是一个预告,或者决心呢?有多少东西像牛奶这样,贴着“合格”标签为我独享?
2011.6.19
──转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标准全球最低”的证据,是相比2010年前,蛋白质每百克由2.95克降至2.8克,细菌总数由每毫克50万个增至200万个。我记起来了,《生乳安全标准》去年有过争议的,只是“抗议无效”。
GDP真不是一切,一包牛奶都可以包含社会的资讯。不过,牛奶跟世界差距大,为什么跟自己的过去比,也要蛋白质越来越少、细菌越来越多呢?据说,这是“国情”,因为中国的奶牛大多是散户养出。去年国标施行时的理由是这个,现在解释也是这个。去年以前,中国的奶牛难道就不是散养,标准为何高一点呢?据说,那以前的标准执行并不严格。那我们不免要继续疑问,难道标准降低了,就准备严格执行了?
还有辩解降低标准不太影响牛奶品质的,说“表面上看低了,实际上是高了”,因为新标准中的2.8克蛋白质只是最基本的,比这高的,再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明白了?新标准一施行,原本不合格的,可以合格了;原本合格的,可以“优质优价”。这就是“牛奶品质没有太大影响”的意思。
与一切领域一样,牛奶这个行业,行当又专业,利益也复杂。我们看到整个奶业在增强蛋白质含量的资料之战中被三聚氰胺攻陷,看到奶业巨头之间相互攻讦恶斗无底线,看到“国际奶业趁乱入华”之类的“盛世危言”,看到从“鲜奶之禁”到“标准之争”的大戏。大戏中,既有行业整体性的沦陷,也有市场寡头的战争;既有“民族品牌”直击消费爱国主义软肋,也有照顾奶农利益口号诉诸底层关怀;既有“国情”幌子下的标准改定,也有标准实被大企业绑架的传闻。
巨头相互攻讦时奶业同行“恐怕会有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情况被曝出来,并且会涉及到更多的企业”,这显示这个行业其实有着许多消费者无法了解的内情。这些内情、行规或者潜规则,消费者或许永不知悉,甚至,消费者也未必一定要知道,然而,消费者需要只是一点,得到合格的、与其支出相称的商品。
这是《生命时报》去年7月的报导:在新西兰,超市中随便一瓶全脂普通牛奶蛋白质含量每毫升3.2克,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5.8克,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3.7克。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国外有些奶牛专家甚至主张,牛奶菌落数超过每毫升1万,就应追查原因。
牛奶里面蛋白质会有多少,细菌只能有多少,国外的情况如上。我们并非不知道蛋白质的好处,否则添加三聚氰胺做什么呢?不许添加三聚氰胺了,蛋白质含量就要“合格”地下降,而且表示营养仍然足够。细菌,我们当然也知道细菌含量高了,“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将其完全杀死”,但毕竟也死不了人,所以细菌“合格”地上升到了过去的4倍、国际水准的20倍。
我们津津有味地消费着全球标准最低的合格牛奶,就是说,这些奶在全世界都不合格,而只有在中国它是合格的。2006年,商务部巧克力行业实现国际认可的标准,全国80%的巧克力一夜之间不得不改名。如果奶业也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又会怎样?
此时,我再次想起“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卫生部。
今年5月,卫生部表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比国外松的问题”。验之以牛奶,这是说牛奶不算食品,还是说细菌数不属于安全指标呢?当然,卫生部是有才的,2200多种食品添加剂,六成因技术原因无法检测却能宣布正规食品添加剂无害,宣布食品安全上“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又有何难?至于存在的差异,卫生部也说了:“都是客观情况,并将长期存在”。我理解,这是一个解释,但如果它是一个预告,或者决心呢?有多少东西像牛奶这样,贴着“合格”标签为我独享?
2011.6.19
──转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