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7日讯】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百姓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金玉满堂》(网络图片)
年画和对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门神》(网络图片)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天津杨柳青年画为中国着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着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四艺雅聚》(网络图片)
600多年前,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富贵有馀》(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从清代雍正、干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福善吉庆》(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甦。“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富贵平安》(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连年有馀》、《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义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金玉满堂》(网络图片)
年画和对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门神》(网络图片)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天津杨柳青年画为中国着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着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四艺雅聚》(网络图片)
600多年前,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富贵有馀》(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从清代雍正、干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福善吉庆》(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甦。“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富贵平安》(网络图片)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连年有馀》、《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义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