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3日讯】2012年元旦,也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释迦牟尼佛
腊祭
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像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到了唐宋,有了佛教传说,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
腊八粥
在“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腊八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佛寺依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僧人在施舍腊八粥
咏诗颂腊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馀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
清.道光帝《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释迦牟尼佛
腊祭
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像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到了唐宋,有了佛教传说,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
腊八粥
在“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腊八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佛寺依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僧人在施舍腊八粥
咏诗颂腊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馀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
清.道光帝《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