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4日讯】如果我们的政府把贫穷线提高到年收入2300元,这每月192元的收入真的还会有1.28亿人未达标吗?好好看看各省上报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被提高”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有哪个省在这个数字下?由此,我质疑这个“1.28亿”的数字,不是质疑它多了,而是质疑它少了。
一、先说农村居民。即便年收入2300元以上,实际意义上说,他(她)也很难脱贫。先不说物价上涨,仅仅只是看病难,孩子上大学难、就业难,就足以让这2300元收入严重缩水——因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任何事如果你不托人,不请客送礼,你是寸步难行。再就是农作物的定价及农作物成本价的倒置,虽现有政府的贴补,但那也只是贴补“少赔”,而非实惠于农,增产增收。
二、城镇居民。看似没人年薪在2300元之下,但实际所得与支出扣减后,又有多少家庭还处在贫困线下?长年累月的积累是不是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若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在他们的同学中,没“国民待遇”这样的保障,只有“干啥不如有个好爸爸”,其家庭心理的贫困,是不是更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三、数字浮夸下的贫困。曾有人拿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估算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具体数字大伙都知道,远比这1.28亿高很多。可若有人细算物价指数、浮夸数字、及各级衙门的盘剥、欺诈、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将那些“被脱贫”的数字重新归位为“贫困人”,我相信这改革开放实际未贫困人口,有可能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国家富裕了,而人民的实际所得并没与这富裕并驾齐驱,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贫困?
我之所以这么说,还在于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垄断”,一直是先己后人,以权谋私。虽口口声声说着“人民政府为人民”,实则却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治大于法制。
我之所以这么说,更在于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这么些年,而实际统治国家的仍然是人治,是人情——情大于法从而导致干啥事都得托关系、送大礼……有理没钱莫进来!
好好深思我们国家的现状,在这么一种社会保障尽失(当然,面子上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应有尽有),贪官污吏越来越猖獗的大环境下,生活在贫困线下及“被脱贫”的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真的只是这1.28亿人吗?
而即便只有这1.28亿人,他们的存在与国家庞大的外汇存底相比,是不是莫大的讽刺?在人民币越来越多到四处氾滥的今天,在物价因人民币太多而持续上涨的今天,竟然还有那么多国人手中的人民币“纸贵如金”,一分钱得掰两半花,这又说明了什么?此时调升至年收入2300元以上,它占国民收入的比值是多少?是合理的比值,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
说真的,我真的很想问:这样的调整会不会再五年十年不变了呢?
文章来源:《环球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一、先说农村居民。即便年收入2300元以上,实际意义上说,他(她)也很难脱贫。先不说物价上涨,仅仅只是看病难,孩子上大学难、就业难,就足以让这2300元收入严重缩水——因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任何事如果你不托人,不请客送礼,你是寸步难行。再就是农作物的定价及农作物成本价的倒置,虽现有政府的贴补,但那也只是贴补“少赔”,而非实惠于农,增产增收。
二、城镇居民。看似没人年薪在2300元之下,但实际所得与支出扣减后,又有多少家庭还处在贫困线下?长年累月的积累是不是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若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在他们的同学中,没“国民待遇”这样的保障,只有“干啥不如有个好爸爸”,其家庭心理的贫困,是不是更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三、数字浮夸下的贫困。曾有人拿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估算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具体数字大伙都知道,远比这1.28亿高很多。可若有人细算物价指数、浮夸数字、及各级衙门的盘剥、欺诈、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将那些“被脱贫”的数字重新归位为“贫困人”,我相信这改革开放实际未贫困人口,有可能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国家富裕了,而人民的实际所得并没与这富裕并驾齐驱,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贫困?
我之所以这么说,还在于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垄断”,一直是先己后人,以权谋私。虽口口声声说着“人民政府为人民”,实则却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治大于法制。
我之所以这么说,更在于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这么些年,而实际统治国家的仍然是人治,是人情——情大于法从而导致干啥事都得托关系、送大礼……有理没钱莫进来!
好好深思我们国家的现状,在这么一种社会保障尽失(当然,面子上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应有尽有),贪官污吏越来越猖獗的大环境下,生活在贫困线下及“被脱贫”的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真的只是这1.28亿人吗?
而即便只有这1.28亿人,他们的存在与国家庞大的外汇存底相比,是不是莫大的讽刺?在人民币越来越多到四处氾滥的今天,在物价因人民币太多而持续上涨的今天,竟然还有那么多国人手中的人民币“纸贵如金”,一分钱得掰两半花,这又说明了什么?此时调升至年收入2300元以上,它占国民收入的比值是多少?是合理的比值,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
说真的,我真的很想问:这样的调整会不会再五年十年不变了呢?
文章来源:《环球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