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02月20日讯】书房,古时称书斋,是一些住宅内的一个房间,专门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地。从古至今,书房一直就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园,历代文人雅士也都很讲究自己书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代的书房——私塾
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机构,也叫私学、民学、书馆、私塾,或学堂;私塾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由教书的人在自宅设立,入学者多系六岁至八岁孩童,由学生缴交束脩,富家门第则独力延师授课,或由乡井合赀开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读书内容多半与科考有关,包括四书,诗、书、易、和左传;年龄较大者,则读古文,习字,作诗文,修业年限视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养以及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学问,包括从以识字启蒙教育为主的三字经、千字文,人文基础以及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生活修养方面的礼乐、以及能表现个人文学能力的诗文等等。
私塾的学习内容,从启蒙到逐步深化,一般顺序是:《三字经》、《百家姓》、《日用杂字》、《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左氏春秋》等,有的选读《女儿经》、《孝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古文观止》等书,也有的加学《世事应酬》,即契约、媒柬、挽联之内容,以应实用。
名人的书房
陋室唐代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其书房朴素简陋,诗人还专门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杜甫草堂,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草堂。在草堂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馀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着《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凡是他读过的书,自己必然要亲手抄下来,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接着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握笔的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后来他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闻名后世。他自号“老残”,又将自己的书房叫做“抱残守缺斋”。因为他平生“嗜古成痴”,“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他却视若珍宝,甘愿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归宿。
饮冰室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房名。“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竭力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解之。
清朝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上书房
上书房是清代皇子读书的场所。位于紫禁城干清门内东侧南庑。清道光多称“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
清朝规定,皇子年满六岁,便要入学拜师就读。
《听雨丛谈·卷十一·上书房》:尚书房在干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掌院学士,保荐品学兼至翰林官若干员引见,次日诏对便殿,察其器识端谨者,钦点某某为某皇子授读师傅。
又派一二员副之,谓之上书房行走。得预斯选者,咸具公辅之望。每日皇子于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散学后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是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自卯正末刻读汉书,申初二刻散学。散学后晚食。每日一朝于上前及皇太后、皇后宫。率以为常,惟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共放五日,余日虽除夕亦不辍也。
古代的书房——私塾
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机构,也叫私学、民学、书馆、私塾,或学堂;私塾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由教书的人在自宅设立,入学者多系六岁至八岁孩童,由学生缴交束脩,富家门第则独力延师授课,或由乡井合赀开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读书内容多半与科考有关,包括四书,诗、书、易、和左传;年龄较大者,则读古文,习字,作诗文,修业年限视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养以及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学问,包括从以识字启蒙教育为主的三字经、千字文,人文基础以及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生活修养方面的礼乐、以及能表现个人文学能力的诗文等等。
私塾的学习内容,从启蒙到逐步深化,一般顺序是:《三字经》、《百家姓》、《日用杂字》、《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左氏春秋》等,有的选读《女儿经》、《孝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古文观止》等书,也有的加学《世事应酬》,即契约、媒柬、挽联之内容,以应实用。
名人的书房
陋室唐代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其书房朴素简陋,诗人还专门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杜甫草堂,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草堂。在草堂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馀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着《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凡是他读过的书,自己必然要亲手抄下来,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接着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握笔的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后来他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闻名后世。他自号“老残”,又将自己的书房叫做“抱残守缺斋”。因为他平生“嗜古成痴”,“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他却视若珍宝,甘愿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归宿。
饮冰室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房名。“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竭力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解之。
清朝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上书房
上书房是清代皇子读书的场所。位于紫禁城干清门内东侧南庑。清道光多称“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
清朝规定,皇子年满六岁,便要入学拜师就读。
《听雨丛谈·卷十一·上书房》:尚书房在干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掌院学士,保荐品学兼至翰林官若干员引见,次日诏对便殿,察其器识端谨者,钦点某某为某皇子授读师傅。
又派一二员副之,谓之上书房行走。得预斯选者,咸具公辅之望。每日皇子于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散学后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是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自卯正末刻读汉书,申初二刻散学。散学后晚食。每日一朝于上前及皇太后、皇后宫。率以为常,惟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共放五日,余日虽除夕亦不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