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奇:IMF对中国经济改革渐失信心

2014年08月21日评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对中国经济提出警告,引起相当关注。IMF在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内,中国国内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增长了73个百分点。IMF发现在过去半个世纪内只有巴西、爱尔兰、西班牙、瑞典出现过类似情形,而这四个国家在出现信贷异常高速增长后的三年内都爆发了银行业危机。

除了银行业危机之外,IMF也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不断放缓,乐观的预期是从现在约7.5%降到2019年的6.3%,但是如果不贯彻经济改革而导致经济不稳的话,悲观的预期是到了2020年前后,中国的GDP增速可能降为目前的一半,约3.5%,此后还可能进一步降到2.5%的水平。

IMF所以示警,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于北京是否有心贯彻其经济改革逐渐失去信心。众所皆知,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毛病在于内需消费低迷不振,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拉动,从而造成贸易摩擦、升值压力、通货膨胀、信贷危险异常扩张等种种问题。北京对于中国有严重经济结构的问题其实并不讳言,从前年到去年也宣示了将进行金融、汇率、财政、国有企业等各方面改革。但是目前看来,不少改革的进程可能被拖延,甚至被搁置。特别是北京最近又开始推出短期刺激措施,放松信贷,而这些做法与长期改革背道而驰,也会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为何如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北京接受了乐观派经济学家的看法,认为即使不快速推动改革,经济增长也不会在这几年产生明显问题。但是这个看法与先前北京在宣示经济改革决心时,对于经济结构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

另一个解释是目前经济放缓的速度超过北京的预期,特别是1-7月份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10.5%,而房地产行业占到中国GDP的20%以上。另外,7月份新增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额跌至四年多来的单月最低水平,出现急煞车的现象。实体经济数据在工业生产、进出口、消费品零售额上的增长也都不如预期。虽然IMF敦促北京应接受较大幅度的短期内经济增长放缓以换取长期的经济结构稳健调整,但很可能正处于激烈政治斗争的北京不希望承担因此而来的政治与社会风险,也因此对于短期刺激政策的偏好会明显高于长期调整战略。

当然,还有一个解释是外界一开始就高估了北京的经济改革决心,特别是对于自由化有过度乐观的期待。已经有观察家指出,北京采取的“改革”作为,其实其最主要目的不在于市场化与自由化,而在于把经济财政权力从地方收回到中央。从这一点来看,不管是国有企业在经济中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或者是政府部门对于众多经济领域的控制都未见多少放松,也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