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最早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而朝鲜的佛教来自中国。552年,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天皇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并上表劝信佛法,佛教正式传入日本。不过,此前,由于日本、中国和朝鲜人之间的频繁交往,日本的一些人很可能已接触佛教。
百济的佛像传入日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人们不知道佛像究竟为何物。后来拥护佛教的贵族取得了胜利,佛教在日本宫廷和一部分贵族之间取得了立足之地。
圣徳太子像,选自菊池容斋的《前贤故实》。(公有领域)
593年,推古天皇登基,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自幼就十分聪慧,早年即受中国文化熏陶,且尊奉佛法。595年,高句丽的高僧慧慈来到日本,成为圣德太子的老师,他教导圣德太子:“大隋官制完整,国势强盛,笃信并保护佛法。”此后,圣德太子在日本各地大力宏扬佛教。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材帐》的记载,他先后建造了法隆寺、四天王寺、中宫寺等七大寺庙。
日本法隆寺中门(663highland/维基百科)
圣德太子还派遣隋使和留学生,除了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还学习中国的制度、佛法等各个方面。隋朝的典章文物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飞鸟文化的形成。飞鸟文化的核心就是佛教。
向大唐学习佛法
唐朝皇帝虽然都崇尚道教,但除了废佛的武宗之外,其他皇帝多为佛、道并重,因此佛教在唐代也十分兴盛,佛教艺术更是达到了颠峰状态。如唐玄宗时期,全国佛寺竟然有5358所,比道观足足多了三倍,而在全盛时期,长安就有佛寺91座,百姓礼佛蔚然成风。而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从石窟艺术来说,魏齐以来,凿崖造像建寺之风,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都很多,其中最着名、工程最大的,要数洛阳龙门武则天所建的奉先寺,其大佛造像相貌端严,表情温雅,衣褶简洁,菩萨像装饰华丽细致,堪称杰作。此外,众多寺庙内壁几乎都饰以壁画,皆为佛的修炼故事,既庄严神圣又缤纷绚丽,对佛教的发扬起了极大的作用。敦煌220窟是唐代壁画中最为庄严精美的代表。
敦煌220窟中的说法图及佛龛和甬道南壁(网路图片)
至于唐代佛寺建筑,可以从现存的建于晚唐时期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一窥端倪,即唐代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反映出唐代建筑风格特点:舒展朴实,庄重大方,气魄宏伟,色调简洁明快。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Zhangzhugang/维基百科)
无疑,大唐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兴盛,也让日本的遣唐使感同身受。在日本的遣唐使中,就有前来专门学习佛法的僧人。如前文说到的僧人圆仁,他回国后用汉语文言文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细记述了他在唐朝扬州等寺庙中的见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公有领域)
据说,日本僧人很多都去过成都,其中有一位在日本很有名。他法号宗睿,唐懿宗时来到中国。到成都后,专门买了“西川印子”回去。西川印子,是对巴蜀印刷出版物的统称。史书记载,他带回去的书里有两部书,一部《唐韵》,一部《玉篇》,《唐韵》是音韵书,《玉篇》则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10年,日本首都从飞鸟迁至奈良,史称奈良时期。这一时期受大唐文化的影响,不仅文化出现了全面昌盛的情景,而且佛教极盛,成为日本的国教,天皇基本都信仰佛教,有的还剃度出家;全国亦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奈良还有着名的奈良七大寺,而寺庙中的仪式、佛寺的建筑等也多受盛唐的影响。显而易见,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在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繁荣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
彼时,从中国直接和间接传到日本的佛教有六个门派,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受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遂向日本政府提出需从唐朝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大唐聘请传戒高僧。唐朝的鉴真和尚就是这期间受邀赴日传戒法的。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唐朝时,有不少中国和尚都去过日本,其中最为着名的是鉴真和尚。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年)的鉴真,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来自日本的僧人荣睿、普照到达扬州后,得知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便邀请他去日本传授戒律。当时鉴真已经55岁,健康状况欠佳,但毅然决心东渡传法。诸多弟子深受感动,愿意随行。
前四次东渡都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已经60岁了,但事与愿违,船只还是被风浪吹到了海南岛。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公元753年,已经66岁高龄的鉴真,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了日本。
鉴真抵达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抵达首都奈良后的鉴真,按照圣武太上皇和孝谦女皇的意愿,负起了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鉴真于是在东大寺中起坛,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授戒。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不仅将佛法弘传于日本,而且将大唐的文化也带到了日本。在跟随鉴真赴日的人员里,有雕刻玉器的、有雕塑人像的、有镌碑的、有铸造的、有擅长绘画和书法的、有精于建筑的,并有许多懂得医药的。他们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面地介绍到了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带去的这些中国的文化艺术,经过日本的消化吸收,成为日本天平文化的组成部分。
除此而外,双目失明的鉴真还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将有关药物的知识传授给日本人,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制、使用与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他还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据日本《皇国名医传》里记载,鉴真东渡日本面授医药知识,才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认药品之知识,从此日本医道才算完备。14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到德川时代,日本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讲堂(左)与鼓楼(中)礼堂(右)(663highland/维基百科)
而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设计、随行人员建造的佛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屋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在1597年日本大地震时依旧保持完好。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则是采取“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的,自此,此种雕塑艺术在日本被广为推广。
鉴真和尚真像,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刻,位于奈良唐招提寺。(公有领域)
763年6月21日,鉴真圆寂于唐招提寺,享年76岁。在其去世前一年,其弟子思托根据鉴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干漆夹贮坐像一尊,即是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的鉴真像。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实人物作为对象的塑像,也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件重宝。
鉴真在日本被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与“日本文化的恩人”等,日本人对其崇敬之情至今不衰,而其将大唐文化远播日本的功绩亦铭刻在历史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小馨
百济的佛像传入日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人们不知道佛像究竟为何物。后来拥护佛教的贵族取得了胜利,佛教在日本宫廷和一部分贵族之间取得了立足之地。
圣徳太子像,选自菊池容斋的《前贤故实》。(公有领域)
593年,推古天皇登基,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自幼就十分聪慧,早年即受中国文化熏陶,且尊奉佛法。595年,高句丽的高僧慧慈来到日本,成为圣德太子的老师,他教导圣德太子:“大隋官制完整,国势强盛,笃信并保护佛法。”此后,圣德太子在日本各地大力宏扬佛教。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材帐》的记载,他先后建造了法隆寺、四天王寺、中宫寺等七大寺庙。
日本法隆寺中门(663highland/维基百科)
圣德太子还派遣隋使和留学生,除了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还学习中国的制度、佛法等各个方面。隋朝的典章文物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飞鸟文化的形成。飞鸟文化的核心就是佛教。
向大唐学习佛法
唐朝皇帝虽然都崇尚道教,但除了废佛的武宗之外,其他皇帝多为佛、道并重,因此佛教在唐代也十分兴盛,佛教艺术更是达到了颠峰状态。如唐玄宗时期,全国佛寺竟然有5358所,比道观足足多了三倍,而在全盛时期,长安就有佛寺91座,百姓礼佛蔚然成风。而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从石窟艺术来说,魏齐以来,凿崖造像建寺之风,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都很多,其中最着名、工程最大的,要数洛阳龙门武则天所建的奉先寺,其大佛造像相貌端严,表情温雅,衣褶简洁,菩萨像装饰华丽细致,堪称杰作。此外,众多寺庙内壁几乎都饰以壁画,皆为佛的修炼故事,既庄严神圣又缤纷绚丽,对佛教的发扬起了极大的作用。敦煌220窟是唐代壁画中最为庄严精美的代表。
敦煌220窟中的说法图及佛龛和甬道南壁(网路图片)
至于唐代佛寺建筑,可以从现存的建于晚唐时期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一窥端倪,即唐代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反映出唐代建筑风格特点:舒展朴实,庄重大方,气魄宏伟,色调简洁明快。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Zhangzhugang/维基百科)
无疑,大唐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兴盛,也让日本的遣唐使感同身受。在日本的遣唐使中,就有前来专门学习佛法的僧人。如前文说到的僧人圆仁,他回国后用汉语文言文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细记述了他在唐朝扬州等寺庙中的见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公有领域)
据说,日本僧人很多都去过成都,其中有一位在日本很有名。他法号宗睿,唐懿宗时来到中国。到成都后,专门买了“西川印子”回去。西川印子,是对巴蜀印刷出版物的统称。史书记载,他带回去的书里有两部书,一部《唐韵》,一部《玉篇》,《唐韵》是音韵书,《玉篇》则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10年,日本首都从飞鸟迁至奈良,史称奈良时期。这一时期受大唐文化的影响,不仅文化出现了全面昌盛的情景,而且佛教极盛,成为日本的国教,天皇基本都信仰佛教,有的还剃度出家;全国亦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奈良还有着名的奈良七大寺,而寺庙中的仪式、佛寺的建筑等也多受盛唐的影响。显而易见,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在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繁荣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
彼时,从中国直接和间接传到日本的佛教有六个门派,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受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遂向日本政府提出需从唐朝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大唐聘请传戒高僧。唐朝的鉴真和尚就是这期间受邀赴日传戒法的。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唐朝时,有不少中国和尚都去过日本,其中最为着名的是鉴真和尚。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年)的鉴真,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来自日本的僧人荣睿、普照到达扬州后,得知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便邀请他去日本传授戒律。当时鉴真已经55岁,健康状况欠佳,但毅然决心东渡传法。诸多弟子深受感动,愿意随行。
前四次东渡都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已经60岁了,但事与愿违,船只还是被风浪吹到了海南岛。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公元753年,已经66岁高龄的鉴真,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了日本。
鉴真抵达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抵达首都奈良后的鉴真,按照圣武太上皇和孝谦女皇的意愿,负起了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鉴真于是在东大寺中起坛,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授戒。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不仅将佛法弘传于日本,而且将大唐的文化也带到了日本。在跟随鉴真赴日的人员里,有雕刻玉器的、有雕塑人像的、有镌碑的、有铸造的、有擅长绘画和书法的、有精于建筑的,并有许多懂得医药的。他们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面地介绍到了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带去的这些中国的文化艺术,经过日本的消化吸收,成为日本天平文化的组成部分。
除此而外,双目失明的鉴真还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将有关药物的知识传授给日本人,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制、使用与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他还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据日本《皇国名医传》里记载,鉴真东渡日本面授医药知识,才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认药品之知识,从此日本医道才算完备。14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到德川时代,日本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讲堂(左)与鼓楼(中)礼堂(右)(663highland/维基百科)
而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设计、随行人员建造的佛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屋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在1597年日本大地震时依旧保持完好。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则是采取“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的,自此,此种雕塑艺术在日本被广为推广。
鉴真和尚真像,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刻,位于奈良唐招提寺。(公有领域)
763年6月21日,鉴真圆寂于唐招提寺,享年76岁。在其去世前一年,其弟子思托根据鉴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干漆夹贮坐像一尊,即是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的鉴真像。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实人物作为对象的塑像,也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件重宝。
鉴真在日本被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与“日本文化的恩人”等,日本人对其崇敬之情至今不衰,而其将大唐文化远播日本的功绩亦铭刻在历史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小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