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经济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在这样的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这样的收入记录在古代中国不仅空前,也堪称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干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财政收入的一半。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看看《水浒传》里的那一百单八将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有因杀人放火来的,有因触犯朝廷律法来的,有游手好闲图快活来的,就是没有穷困潦倒吃不上饭来的!
这样一个安定团结奔小康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不应该把1000年前宋朝的成绩过分拔高了,这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还是广大的自耕农们,这些农民上交的皇粮和税款,支撑起了大宋的江山社稷,骨子里大宋还是很传统的。本书第一篇已经介绍过,高产的占城稻就是在宋朝进入中国的,激发了中国人口突破1亿,人头多了,税收自然也多了。
但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开源,就是海外贸易搞起来了。
原本古代中国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做贸易,但宋朝建立没多久,西北的党项人就起兵造反,建立了西夏,阻断了宋朝与中亚、西亚的路上贸易通道。不得已,宋朝的对外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竟然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南宋时每年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已经达到200万贯,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这只是官方的收益,民间也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虽然不能直接从陆上丝绸之路做长途贸易,但宋朝还是积极与陆上邻国开展贸易。比如宋朝在与金、大理的交界处开设市场,对外出口药材、茶叶、棉花,进口人参、毛皮、马匹等。这些陆上贸易的收益也不容小觑。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大宋的税收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但有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日子自然要比闭关锁国的那些朝代富裕多了。
此外,古代中国许多朝代的财政往往是皇族经济、战争经济、工程经济,税收收入主要是充当满足皇族奢华享受的私房钱、对外战争的军费和工程建设的拨款。这些经济类型,宋朝经济当然也都不缺,但它还有另一个亮点,就是消费拉动型经济。
前面已经提到,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人,科举制在宋朝得到了发展,只要中了科举,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等于是给民间读书人打了一针鸡血,不用看出身,不用看门第,只要中举,前途将一片光明。科举制繁荣的结果之一,就是宋朝的文官队伍膨胀,在北宋的都城汴梁就集中了大量的朝廷官员。
汴梁城内皇族、官员、军人、商人云集,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的吃穿用不是附近州县能够充足供应的,于是北宋依靠运河漕运,从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运送大量的物资到汴梁。一船船送抵汴梁的货物,不仅有粮食,还有丝绸、茶叶、瓷器、木器等,吃喝玩乐的装备一应俱全。当时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美洲的玛雅人还在丛林中乱闯,大宋的汴梁城犹如地球上文明的第一灯塔,照耀着四夷蛮荒之地,令四方心神往之。
汴梁城庞大的消费力和强大的购买力,刺激了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宋朝和古代许多重农抑商的朝代不同,它对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并不惧怕商人做大后威胁皇权。而经商获得的利润,要比务农高出许多倍,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国度自然要比畜牧业、农业发达的国度富裕,宋朝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程度在历朝历代中堪称高峰,所以能够富甲全球也就不奇怪了。
——转自《阳光地带》
(责任编辑:任浩)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当年的宋朝为什么能富甲全球?
在这样的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这样的收入记录在古代中国不仅空前,也堪称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干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财政收入的一半。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看看《水浒传》里的那一百单八将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有因杀人放火来的,有因触犯朝廷律法来的,有游手好闲图快活来的,就是没有穷困潦倒吃不上饭来的!
这样一个安定团结奔小康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不应该把1000年前宋朝的成绩过分拔高了,这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还是广大的自耕农们,这些农民上交的皇粮和税款,支撑起了大宋的江山社稷,骨子里大宋还是很传统的。本书第一篇已经介绍过,高产的占城稻就是在宋朝进入中国的,激发了中国人口突破1亿,人头多了,税收自然也多了。
但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开源,就是海外贸易搞起来了。
原本古代中国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做贸易,但宋朝建立没多久,西北的党项人就起兵造反,建立了西夏,阻断了宋朝与中亚、西亚的路上贸易通道。不得已,宋朝的对外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竟然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南宋时每年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已经达到200万贯,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这只是官方的收益,民间也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虽然不能直接从陆上丝绸之路做长途贸易,但宋朝还是积极与陆上邻国开展贸易。比如宋朝在与金、大理的交界处开设市场,对外出口药材、茶叶、棉花,进口人参、毛皮、马匹等。这些陆上贸易的收益也不容小觑。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大宋的税收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但有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日子自然要比闭关锁国的那些朝代富裕多了。
此外,古代中国许多朝代的财政往往是皇族经济、战争经济、工程经济,税收收入主要是充当满足皇族奢华享受的私房钱、对外战争的军费和工程建设的拨款。这些经济类型,宋朝经济当然也都不缺,但它还有另一个亮点,就是消费拉动型经济。
前面已经提到,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人,科举制在宋朝得到了发展,只要中了科举,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等于是给民间读书人打了一针鸡血,不用看出身,不用看门第,只要中举,前途将一片光明。科举制繁荣的结果之一,就是宋朝的文官队伍膨胀,在北宋的都城汴梁就集中了大量的朝廷官员。
汴梁城内皇族、官员、军人、商人云集,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的吃穿用不是附近州县能够充足供应的,于是北宋依靠运河漕运,从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运送大量的物资到汴梁。一船船送抵汴梁的货物,不仅有粮食,还有丝绸、茶叶、瓷器、木器等,吃喝玩乐的装备一应俱全。当时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美洲的玛雅人还在丛林中乱闯,大宋的汴梁城犹如地球上文明的第一灯塔,照耀着四夷蛮荒之地,令四方心神往之。
汴梁城庞大的消费力和强大的购买力,刺激了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宋朝和古代许多重农抑商的朝代不同,它对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并不惧怕商人做大后威胁皇权。而经商获得的利润,要比务农高出许多倍,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国度自然要比畜牧业、农业发达的国度富裕,宋朝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程度在历朝历代中堪称高峰,所以能够富甲全球也就不奇怪了。
——转自《阳光地带》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