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26日讯】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对医药造诣很深,特别对药物学有相当深的研究,是一位着名的医药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洞达,敏慧强记,7岁能够日诵千言,人称圣童。孙氏博学多闻,涉猎群书,20岁博通经史百家之说,善谈道学,兼好释典。因他少时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所以从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医为业,为民除病,并刻苦研习岐黄之术。由于医术娴熟,远近求医者甚多。成年以后,隐居在太白山从事医书着作及炼丹活动。隋文帝、唐太宗、高宗均曾召他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而一心一意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着。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辗转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思邈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的宏论,至今仍对临床医生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他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族外族,聪明愚昧,要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馀人;为了方便群众和医者,他创立了“阿是穴”,并广泛推广,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他为了救治一名急性"尿闭"患者,用葱管插入病人的尿道,是世界是最早应用导尿法的人。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足为百世师范,后人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对医药学的重大建树是他首创“复方”这个概念。孙思邈勇于革新,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吸取民间治病积累的宝贵经验,用新方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孙思邈的医学着作,在我国药物史上有很大成就。他的故乡盛产药材,他常常亲自去山野采药。他对白头翁、黄连可以治痢疾,常山可以治疟疾,槟榔可以治绦虫病,硃砂、雄黄可以消毒等等,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肯定。
他通过总结民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发现用杏仁、蜀椒和牛奶、白蜜等可以医治脚气病。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1642年,大约晚了一千年。
孙氏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药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着作,积数十年之经验,博采群经和各家方书,删裁繁重,务求精简,大约于公元652年(高宗显庆二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临证各科、诊断、针灸、食治以及预防、卫生等各方面的内容。
孙氏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以此为满足,乃取羽翼双飞之意,又集他晚年30年的临床经验和临证心得,写出《千金翼方》30卷,对《千金要方》作了全面和有益的补充。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孙氏自幼聪颖洞达,敏慧强记,7岁能够日诵千言,人称圣童。孙氏博学多闻,涉猎群书,20岁博通经史百家之说,善谈道学,兼好释典。因他少时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所以从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医为业,为民除病,并刻苦研习岐黄之术。由于医术娴熟,远近求医者甚多。成年以后,隐居在太白山从事医书着作及炼丹活动。隋文帝、唐太宗、高宗均曾召他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而一心一意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着。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辗转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思邈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的宏论,至今仍对临床医生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他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族外族,聪明愚昧,要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馀人;为了方便群众和医者,他创立了“阿是穴”,并广泛推广,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他为了救治一名急性"尿闭"患者,用葱管插入病人的尿道,是世界是最早应用导尿法的人。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足为百世师范,后人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对医药学的重大建树是他首创“复方”这个概念。孙思邈勇于革新,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吸取民间治病积累的宝贵经验,用新方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孙思邈的医学着作,在我国药物史上有很大成就。他的故乡盛产药材,他常常亲自去山野采药。他对白头翁、黄连可以治痢疾,常山可以治疟疾,槟榔可以治绦虫病,硃砂、雄黄可以消毒等等,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肯定。
他通过总结民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发现用杏仁、蜀椒和牛奶、白蜜等可以医治脚气病。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1642年,大约晚了一千年。
孙氏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药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着作,积数十年之经验,博采群经和各家方书,删裁繁重,务求精简,大约于公元652年(高宗显庆二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临证各科、诊断、针灸、食治以及预防、卫生等各方面的内容。
孙氏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以此为满足,乃取羽翼双飞之意,又集他晚年30年的临床经验和临证心得,写出《千金翼方》30卷,对《千金要方》作了全面和有益的补充。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