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1月02日讯】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魏六朝时代,以民间趣闻逸事蒐集编撰而成的中国古典名着《搜神记》,因其内容丰富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千百年来被广泛流传。
在《搜神记》中有一段“张璞与二女的故事”,十分感人。
张璞,字公直。任吴郡太守。朝廷宣召让他回京城,路过庐山。他的女儿携同堂妹和婢女顺便到庐山神庙游览。婢女指着一个英俊的青年神像和张小姐开玩笑说:“让这一个做你的夫君吧。”张小姐嫣然一笑,什么也没说。几人接着游玩,日暮方归。
那天夜里,张璞的妻子梦见庐山神来送订婚的聘礼,说:“我的儿子不成器,感谢你们选择他做女婿,送上这点礼物表示微薄的心意。”张璞的妻子醒来,对梦中的情节感到很奇怪。就把梦中的情景说与张璞和大家听。婢女把当时在山神庙开玩笑的情况诉说了一遍。张夫人于是害怕起来,催促张璞和家人赶快上渡船,离开这里。
船离岸行驶到了河中央,船突然停下,不走了。河水还在哗哗的流着,可船就是纹丝不动,全船的人都感到震惊、害怕。于是都往水里投东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吃的、用的,投到河里。但是船还是不动。不知是谁说:“张大人您把您女儿投进水里,船就能走了。”大家都很惊奇,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一查问,船上的人谁也没有说这不仁义的话。
大家明白了,这大概是神的旨意。有一人快人快语:“神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为自己的女儿导致一家人、一船人一起殉葬,合适吗?”
张璞知道,这一定是庐山神迎娶自己的女儿来了。虽然嫁女儿的话不是他们夫妻应允的,但自己家人说的话也得算数啊!况且自己的女儿在场,根本没有拒绝或反对的表示,女儿的心态神是知道的!
张璞强忍悲痛,对自己的夫人说:“我实在不忍心看投女儿下河,你和家人们把这事办了吧。”他就爬到船舱上的小楼里去躺下,让妻子去把女儿投进水里。
张璞的夫人当然也舍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扔到河里去。就私自做主把张璞死去的哥哥的女儿代替自己的女儿。侄女也愿意替堂姐去“赴约”。张夫人含泪让侄女坐在席子上,大家轻轻把席子放入河中,侄女连同席子迅速沉入水中。船这时才缓缓地开动了。
船动了,张璞流着泪从小楼上下来,想安慰自己的夫人。看见自己的女儿还在妻子身边坐着。知道是妻子把自己的侄女投入河中,顶替了自己的女儿。遂大怒道:“我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于是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女儿投进河里,女儿哭喊着沉入河中。
全船的人都陷入凄惨的哀伤中。
过了一个时辰,船行到了下一个渡口,大家远远望见落入水中的两个女孩站在渡口边上,衣袂飘飘,在向大家招手。
船靠近码头。有一个小官吏站在岸边,对张璞说:“我是庐山神的主簿。代庐山神向你道歉,他知道神不能和人婚配,又敬佩你的仁义,因此送还你的两个女儿。”
张夫人询问女儿详情。两位姑娘说:“只看见漂亮的房子和官吏士卒,不觉得是在水里面。”
一家人破涕为笑。船上的乘客们都啧啧称奇。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感觉张璞心太狠了,一点父女之情都不念,就把自己的女儿扔大河里去了,其实不然。
张璞的“无情”可是大有说道的。他诠释了在神传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对神灵的敬畏和行为操守。
首先是“信”在先。婢女的一句玩笑话,就等于是一个口头的婚约,张璞的女儿也没有任何不同意的表示。这里面也有一个如何认识或对待神像的问题。神像被人们供奉起来后,按照佛经上的说法,就有一个这位神的法身在上边,虽然人们感觉神像不吃不喝、不说不动、不冷不热,是个“死”泥胎!但是从世界万物都有灵这个佛理上说,庐山神庙里的神不更是一位只是人眼看不到的鲜活的生命吗?他听到看到人对他的承诺,从而心有所动,不也是正常的吗,因此庐山神他信以为真,下聘礼来了。
事情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就取决于张璞夫妇了。你要不同意这门婚事,你可以再到庐山神庙去,重申一下你的观点,表明你不同意的原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父母的表态也是关键性的嘛!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张氏夫妇采取了逃婚这样一个回避矛盾的办法,以为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就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但是人以为得意的事,岂能瞒过神的眼睛,这个执着娶媳妇的神早已“伏兵半路,要逼婚抢亲”了!
船到江心之时,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抚育下,张璞他那闪光的道德操守。首先,他是“信”的忠实践行者。自己家的人既然承诺了这个婚事,不管是谁说的,都必须有“信”用,不能赖帐。其次,不能让一船人的性命伴随自己爱女的命运而沉浮。虽万般无奈,但他是笃信神灵的存在:舍女取“义”。在一船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张璞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道德的力量让他选择了这个大写的“爱”,这就是——爱众生。
然而事态的发展,再一次瓦解式的考验张璞。“人”投入江中,船开动了。但导致船开动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的爱女,而是自己的侄女。面对这种尴尬的窘境,他依然可以有许多方式来维持这个既成的事实,维持这个“侥幸”的团圆,而又不失君子之“风范”。
但是,一个经过三纲五常神传文化浸润而成长为国之栋梁的人,他的是非荣辱观是简单而透明的,损人利己的作为对他来讲是不齿的,是宁死也不可为的!他的第一念是用死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名誉和操守。当然,他或女儿必有一人要去以死求义。
一个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刚烈之举”在家人悲凄的泪水中发生:女儿被他亲手送入河中,“赴婚约”去了。
张璞在这刻不容缓、接踵而来的一个个考验中,在无雕琢、去粉饰中,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行仁义、敢担当,凛凛正气逼人仰视的伟丈夫。
此情此境,人均敬重张璞,而神们又何尝不敬呢!
神不能夺这位仁爱至上、义薄云天的好人之所爱,而好人一定要有好报也是永恒的真理,神仙们还是这个真理监行者呢。
──转自《正见网》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
在《搜神记》中有一段“张璞与二女的故事”,十分感人。
张璞,字公直。任吴郡太守。朝廷宣召让他回京城,路过庐山。他的女儿携同堂妹和婢女顺便到庐山神庙游览。婢女指着一个英俊的青年神像和张小姐开玩笑说:“让这一个做你的夫君吧。”张小姐嫣然一笑,什么也没说。几人接着游玩,日暮方归。
那天夜里,张璞的妻子梦见庐山神来送订婚的聘礼,说:“我的儿子不成器,感谢你们选择他做女婿,送上这点礼物表示微薄的心意。”张璞的妻子醒来,对梦中的情节感到很奇怪。就把梦中的情景说与张璞和大家听。婢女把当时在山神庙开玩笑的情况诉说了一遍。张夫人于是害怕起来,催促张璞和家人赶快上渡船,离开这里。
船离岸行驶到了河中央,船突然停下,不走了。河水还在哗哗的流着,可船就是纹丝不动,全船的人都感到震惊、害怕。于是都往水里投东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吃的、用的,投到河里。但是船还是不动。不知是谁说:“张大人您把您女儿投进水里,船就能走了。”大家都很惊奇,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一查问,船上的人谁也没有说这不仁义的话。
大家明白了,这大概是神的旨意。有一人快人快语:“神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为自己的女儿导致一家人、一船人一起殉葬,合适吗?”
张璞知道,这一定是庐山神迎娶自己的女儿来了。虽然嫁女儿的话不是他们夫妻应允的,但自己家人说的话也得算数啊!况且自己的女儿在场,根本没有拒绝或反对的表示,女儿的心态神是知道的!
张璞强忍悲痛,对自己的夫人说:“我实在不忍心看投女儿下河,你和家人们把这事办了吧。”他就爬到船舱上的小楼里去躺下,让妻子去把女儿投进水里。
张璞的夫人当然也舍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扔到河里去。就私自做主把张璞死去的哥哥的女儿代替自己的女儿。侄女也愿意替堂姐去“赴约”。张夫人含泪让侄女坐在席子上,大家轻轻把席子放入河中,侄女连同席子迅速沉入水中。船这时才缓缓地开动了。
船动了,张璞流着泪从小楼上下来,想安慰自己的夫人。看见自己的女儿还在妻子身边坐着。知道是妻子把自己的侄女投入河中,顶替了自己的女儿。遂大怒道:“我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于是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女儿投进河里,女儿哭喊着沉入河中。
全船的人都陷入凄惨的哀伤中。
过了一个时辰,船行到了下一个渡口,大家远远望见落入水中的两个女孩站在渡口边上,衣袂飘飘,在向大家招手。
船靠近码头。有一个小官吏站在岸边,对张璞说:“我是庐山神的主簿。代庐山神向你道歉,他知道神不能和人婚配,又敬佩你的仁义,因此送还你的两个女儿。”
张夫人询问女儿详情。两位姑娘说:“只看见漂亮的房子和官吏士卒,不觉得是在水里面。”
一家人破涕为笑。船上的乘客们都啧啧称奇。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感觉张璞心太狠了,一点父女之情都不念,就把自己的女儿扔大河里去了,其实不然。
张璞的“无情”可是大有说道的。他诠释了在神传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对神灵的敬畏和行为操守。
首先是“信”在先。婢女的一句玩笑话,就等于是一个口头的婚约,张璞的女儿也没有任何不同意的表示。这里面也有一个如何认识或对待神像的问题。神像被人们供奉起来后,按照佛经上的说法,就有一个这位神的法身在上边,虽然人们感觉神像不吃不喝、不说不动、不冷不热,是个“死”泥胎!但是从世界万物都有灵这个佛理上说,庐山神庙里的神不更是一位只是人眼看不到的鲜活的生命吗?他听到看到人对他的承诺,从而心有所动,不也是正常的吗,因此庐山神他信以为真,下聘礼来了。
事情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就取决于张璞夫妇了。你要不同意这门婚事,你可以再到庐山神庙去,重申一下你的观点,表明你不同意的原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父母的表态也是关键性的嘛!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张氏夫妇采取了逃婚这样一个回避矛盾的办法,以为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就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但是人以为得意的事,岂能瞒过神的眼睛,这个执着娶媳妇的神早已“伏兵半路,要逼婚抢亲”了!
船到江心之时,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抚育下,张璞他那闪光的道德操守。首先,他是“信”的忠实践行者。自己家的人既然承诺了这个婚事,不管是谁说的,都必须有“信”用,不能赖帐。其次,不能让一船人的性命伴随自己爱女的命运而沉浮。虽万般无奈,但他是笃信神灵的存在:舍女取“义”。在一船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张璞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道德的力量让他选择了这个大写的“爱”,这就是——爱众生。
然而事态的发展,再一次瓦解式的考验张璞。“人”投入江中,船开动了。但导致船开动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的爱女,而是自己的侄女。面对这种尴尬的窘境,他依然可以有许多方式来维持这个既成的事实,维持这个“侥幸”的团圆,而又不失君子之“风范”。
但是,一个经过三纲五常神传文化浸润而成长为国之栋梁的人,他的是非荣辱观是简单而透明的,损人利己的作为对他来讲是不齿的,是宁死也不可为的!他的第一念是用死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名誉和操守。当然,他或女儿必有一人要去以死求义。
一个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刚烈之举”在家人悲凄的泪水中发生:女儿被他亲手送入河中,“赴婚约”去了。
张璞在这刻不容缓、接踵而来的一个个考验中,在无雕琢、去粉饰中,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行仁义、敢担当,凛凛正气逼人仰视的伟丈夫。
此情此境,人均敬重张璞,而神们又何尝不敬呢!
神不能夺这位仁爱至上、义薄云天的好人之所爱,而好人一定要有好报也是永恒的真理,神仙们还是这个真理监行者呢。
──转自《正见网》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