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食物背后,总流传着一些传说,凸显出中国文化5000千年源远流长。饺子,这个北方人民喜闻乐见的食物自然也不例外。
据说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因官场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看着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从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模仿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三国魏人张揖所着《广雅》中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到现在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这个时期,饺子以形状直接命名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曾短暂的称之为“扁食”,明代以后又普遍称饺子。
因为“角子”“饺子”与“交子”谐音,于是饺子便被附加上了“更替交子”(旧年与新年的时间在除夕夜子时发生交替)的含义,成为人们在除夕夜这个特殊时刻食用的特色食品。
当然,饺子成为北方“除夕霸主”的另一大原因,也许还在于饺子的外形。北方人能将饺子捏合得有款有型,使其酷似古代作为“硬通货”的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吃饺子也就带上了“招财进宝”与“更替交子”的双重含义。
中国人将饺子捏合得有款有型,使其酷似古代的元宝,除夕夜一盆盆饺子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pixabay.com)
到了清朝之时,除夕夜吃饺子已颇为盛行。有清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种盛行连皇宫都不例外,慈禧太后也把三十晚上包饺子当成不可省略的礼仪。
据史料记载,当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将过时,御膳房就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排好在长案上。慈禧太后命皇后、格格等人齐至殿上,齐动手做素馅煮饺子,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上热闹非凡,一片叮当乱响。切剁好素菜,交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的咸淡,则由慈禧太后决定。
包齐饺子后,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一会回殿上。等外边传信说皇上给太后贺岁时,众人躲屏风后。等皇上来殿上向太后叩头毕,太后会说一句吉利的话,然后命光绪皇帝在殿上吃素饺,皇后和瑾妃则站在桌旁伺候。等皇上漱口净手后,隆裕皇后领妃子及群宫女会给皇上行礼贺年,群太监也口称“新喜”给万岁叩头。皇上受礼毕才退出,另去别处接受群臣贺礼。
清朝慈禧太后每逢除夕都会带着后宫女眷做饺子。(历史资料图片)
如今,吃饺子虽不像古代那般讲究正是新旧交替的子时,但喜庆仍在。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快乐合盘托出,“奔年”回家吃顿团年饺子,确实是件不亦乐乎的事。
——转自搜狐公众号“清风明月逍遥客”
(责任编辑:阿竺)
据说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因官场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看着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从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模仿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三国魏人张揖所着《广雅》中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到现在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这个时期,饺子以形状直接命名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曾短暂的称之为“扁食”,明代以后又普遍称饺子。
因为“角子”“饺子”与“交子”谐音,于是饺子便被附加上了“更替交子”(旧年与新年的时间在除夕夜子时发生交替)的含义,成为人们在除夕夜这个特殊时刻食用的特色食品。
当然,饺子成为北方“除夕霸主”的另一大原因,也许还在于饺子的外形。北方人能将饺子捏合得有款有型,使其酷似古代作为“硬通货”的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吃饺子也就带上了“招财进宝”与“更替交子”的双重含义。
中国人将饺子捏合得有款有型,使其酷似古代的元宝,除夕夜一盆盆饺子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pixabay.com)
到了清朝之时,除夕夜吃饺子已颇为盛行。有清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种盛行连皇宫都不例外,慈禧太后也把三十晚上包饺子当成不可省略的礼仪。
据史料记载,当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将过时,御膳房就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排好在长案上。慈禧太后命皇后、格格等人齐至殿上,齐动手做素馅煮饺子,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上热闹非凡,一片叮当乱响。切剁好素菜,交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的咸淡,则由慈禧太后决定。
包齐饺子后,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一会回殿上。等外边传信说皇上给太后贺岁时,众人躲屏风后。等皇上来殿上向太后叩头毕,太后会说一句吉利的话,然后命光绪皇帝在殿上吃素饺,皇后和瑾妃则站在桌旁伺候。等皇上漱口净手后,隆裕皇后领妃子及群宫女会给皇上行礼贺年,群太监也口称“新喜”给万岁叩头。皇上受礼毕才退出,另去别处接受群臣贺礼。
清朝慈禧太后每逢除夕都会带着后宫女眷做饺子。(历史资料图片)
如今,吃饺子虽不像古代那般讲究正是新旧交替的子时,但喜庆仍在。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快乐合盘托出,“奔年”回家吃顿团年饺子,确实是件不亦乐乎的事。
——转自搜狐公众号“清风明月逍遥客”
(责任编辑:阿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