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勿忘登高“避祸”有两件事必做

2024年10月10日民风民俗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10月09日讯】10月11日是黄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登高“避祸”的习俗,而且还要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瘟神。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长寿之意,重阳节又发展成“敬老节”。
重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在唐代,唐德宗在位时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重阳节开始成为正式节日。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和祭拜祖先。《礼记‧月令》中记戴,在稻谷收成的九月,天子先将新稻祭祠宗庙,以牺牲宴飨,大祭天帝和群神,以谢天之恩德。

“重阳节”驱凶避邪之日

在古代,重阳节也是驱凶避邪之日。据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桓景喜爱道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多年。
有一年,汝南将有瘟疫,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这一天,他家中将有灾祸,让他告诉家人在手臂上配戴茱萸香囊,登临高处,饮菊花酒以避灾。
到了那一天,桓景遵照费长房的指示,带着家人登高避祸,直到夕阳西下才回家,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都死了。此后,重九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香囊避祸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辟邪翁”与“延寿客”

茱萸又被称为“辟邪翁”,菊花则是“延寿客”,中医认为,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有养生的功效。
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南朝)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西汉《西京杂记》记戴:“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茱萸的果实成熟后气味芳烈,可折下茱萸果以辟恶气。佩茱萸、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民俗,因此重阳节也有“茱萸节”的别称。
菊花是长寿之花,深秋季节,天地阳歇阴渐盛,百花谢而菊花独盛于阴,显现了菊花耐阴的强大功力。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为菊花节。

吃重阳糕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有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因“高”与“糕”谐音,又取其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自魏晋以来,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吃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本草纲目》称羊肉是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秋冬食用,可达进补防寒的双重效果。

辞青

古人在重阳节有秋游的习俗,又叫“辞青”。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民间三月三“踏青”,九月九“辞青”,秋天树叶开始泛黄,草木开始凋零,绿色逐渐变少,此时出游,辞别青绿,因此叫“辞青”。
秋天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重阳节也盛行放风筝(纸鹞)的风俗,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风筝漫天飞舞,成为重阳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