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
——马克思
许多人只知道成年后的马克思是个有名的无神论者,对宗教始终持敌视和反对的态度,他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着名论断,为共产党国家打压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可以说是宗教信仰在这些国家遭受迫害的苦难之源,但他们却不知道,上大学前的马克思也曾是一名信神的虔诚基督徒。
马克思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富有宗教氛围的家庭和社会里,父母都是犹太人,双方都是有着浓厚犹太教传统的家族的后代。在马克思父亲这方面,“16世纪以来的几乎所有的特利尔拉比(注:拉比是犹太教社团的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都是马克思的先辈”,(1)只不过他本人很早就与家庭断绝了联系,受犹太思想传统的影响并不多。儿子出生后,马克思的父亲为了避开国家对犹太人从事法律事务的限制,方便从事法律工作,选择做了一名新教徒,并在1817年8月之前受了洗。
尽管马克思的父亲深受18世纪法国关于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但他对上帝依然有着虔诚的信仰。他曾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说过,“毕竟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动力。你知道,我远非狂热的宗教信徒。但是,这种信仰迟早都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要,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时候,甚至一个无神论者也会〔不知〕不觉地拜倒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这通常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顿、洛克和莱布尼茨所信仰过的东西。”(2)
1824年,马克思也受洗做了一名基督徒。大约12岁时,他进了家乡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读书。这是一所耶稣会学校,同学中有五分之四的人是天主教徒,宗教是必修课程之一,约瑟夫‧居佩尔牧师负责讲授这门课,也是他在1834年3月给马克思施行了坚信礼。从保存下来的特利尔中学学生毕业证书上看,校方对于马克思的宗教知识的评价是:“他对基督教教义和训诫认识明确,并能加以论证;对基督教教会的历史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3)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少年马克思,对上帝有着与一般基督徒相同的虔诚信仰自然是不足为奇的,而最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倒还不是校方对他的评价,而是他本人写于1935年夏天的一篇毕业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这篇作文阐述了基督教信仰对于人类道德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围绕着这一主题,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信徒和基督一致的必要性。为此,他列举了三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即使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的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对于上帝的信仰、没有和基督的一致,也无法具备真正完美的德行和满足对于真理与光明的追求。
接下来,马克思的笔端转向了人性。他认为,“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物的成员。”(4)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经常会把永恒的东西的火花吞没,罪恶的引诱会淹没我们追求美德的热情,生活的威力也会嘲弄这种热情,贪图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会排挤我们求知的欲望,虚伪的甜言蜜语会熄灭我们对真理的渴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与基督一致。
在马克思看来,与基督一致的最后一条理由在于“基督本人的道”。他写道,基督把自己比作葡萄藤,把人比作枝蔓,枝蔓靠本身的力量是不能结果实的。“因此,基督说,离了我,你们就无所作为。”(5)
阐述完以上三方面理由后,马克思总结道:“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6)
在马克思看来,和基督的一致不是徒劳的,它能够产生的“最伟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人的德行提升到“超越于任何别的道德之上”的水平,从而使人的道德摆脱掉一切世俗的东西而成为真正神性的东西,变得更温和更近人情。而一旦达到这种道德水平,人就能泰然面对命运的打击,勇于对待欲望的冲动,无畏地忍受一切苦难的折磨。不仅如此,“和基督一致得到的是这样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未被发现的知识奥秘中想要找到而没有找到的,只有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而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孩童心灵,才能体会得到它,并且它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7)
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得到了他的老师约瑟夫‧居佩尔牧师的称赞。时隔一百七十多年,重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我们仍能感到约瑟夫‧居佩尔牧师当年的首肯是有道理的。遗憾的是,跨入大学校门之后的马克思很快走火入魔,背弃上帝,成了一名无神论者,对自己原先的信仰大加挞伐,并由此渐渐走上了创立和宣传共产主义、祸害人类的歧途。#
————————————————————
注释
(1)戴维‧麦克莱伦着《马克思传》中文电子版,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2页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马克思
许多人只知道成年后的马克思是个有名的无神论者,对宗教始终持敌视和反对的态度,他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着名论断,为共产党国家打压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可以说是宗教信仰在这些国家遭受迫害的苦难之源,但他们却不知道,上大学前的马克思也曾是一名信神的虔诚基督徒。
马克思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富有宗教氛围的家庭和社会里,父母都是犹太人,双方都是有着浓厚犹太教传统的家族的后代。在马克思父亲这方面,“16世纪以来的几乎所有的特利尔拉比(注:拉比是犹太教社团的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都是马克思的先辈”,(1)只不过他本人很早就与家庭断绝了联系,受犹太思想传统的影响并不多。儿子出生后,马克思的父亲为了避开国家对犹太人从事法律事务的限制,方便从事法律工作,选择做了一名新教徒,并在1817年8月之前受了洗。
尽管马克思的父亲深受18世纪法国关于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但他对上帝依然有着虔诚的信仰。他曾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说过,“毕竟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动力。你知道,我远非狂热的宗教信徒。但是,这种信仰迟早都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要,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时候,甚至一个无神论者也会〔不知〕不觉地拜倒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这通常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顿、洛克和莱布尼茨所信仰过的东西。”(2)
1824年,马克思也受洗做了一名基督徒。大约12岁时,他进了家乡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读书。这是一所耶稣会学校,同学中有五分之四的人是天主教徒,宗教是必修课程之一,约瑟夫‧居佩尔牧师负责讲授这门课,也是他在1834年3月给马克思施行了坚信礼。从保存下来的特利尔中学学生毕业证书上看,校方对于马克思的宗教知识的评价是:“他对基督教教义和训诫认识明确,并能加以论证;对基督教教会的历史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3)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少年马克思,对上帝有着与一般基督徒相同的虔诚信仰自然是不足为奇的,而最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倒还不是校方对他的评价,而是他本人写于1935年夏天的一篇毕业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这篇作文阐述了基督教信仰对于人类道德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围绕着这一主题,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信徒和基督一致的必要性。为此,他列举了三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即使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的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对于上帝的信仰、没有和基督的一致,也无法具备真正完美的德行和满足对于真理与光明的追求。
接下来,马克思的笔端转向了人性。他认为,“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物的成员。”(4)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经常会把永恒的东西的火花吞没,罪恶的引诱会淹没我们追求美德的热情,生活的威力也会嘲弄这种热情,贪图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会排挤我们求知的欲望,虚伪的甜言蜜语会熄灭我们对真理的渴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与基督一致。
在马克思看来,与基督一致的最后一条理由在于“基督本人的道”。他写道,基督把自己比作葡萄藤,把人比作枝蔓,枝蔓靠本身的力量是不能结果实的。“因此,基督说,离了我,你们就无所作为。”(5)
阐述完以上三方面理由后,马克思总结道:“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6)
在马克思看来,和基督的一致不是徒劳的,它能够产生的“最伟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人的德行提升到“超越于任何别的道德之上”的水平,从而使人的道德摆脱掉一切世俗的东西而成为真正神性的东西,变得更温和更近人情。而一旦达到这种道德水平,人就能泰然面对命运的打击,勇于对待欲望的冲动,无畏地忍受一切苦难的折磨。不仅如此,“和基督一致得到的是这样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未被发现的知识奥秘中想要找到而没有找到的,只有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而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孩童心灵,才能体会得到它,并且它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7)
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得到了他的老师约瑟夫‧居佩尔牧师的称赞。时隔一百七十多年,重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我们仍能感到约瑟夫‧居佩尔牧师当年的首肯是有道理的。遗憾的是,跨入大学校门之后的马克思很快走火入魔,背弃上帝,成了一名无神论者,对自己原先的信仰大加挞伐,并由此渐渐走上了创立和宣传共产主义、祸害人类的歧途。#
————————————————————
注释
(1)戴维‧麦克莱伦着《马克思传》中文电子版,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22页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