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将去 保暖送寒衣

2018年10月23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0月23日讯】霜降,是中华传统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2018年的霜降交于10月23日19时22分(北京时间)。

关于霜降,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礼记》〈月令〉载:“霜始降,寒气总至。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古人认为:“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此时,在肃霜的覆盖下,万物呈现出衰败的状态。

霜降三候


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后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伏”。

一候豺乃祭兽,是说豺捕到了猎物后,好像祭祀一样,会先摆在一起陈列出来,然后再食用。古人说是祭金秋,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飒飒风干,枯叶凋零。

霜降时节的诗歌也有明快之作。(造句网)

三候蛰虫咸俯,曾经鸣叫的虫类都感受寒气肃凛,低头不食,进入冬眠。

霜降食俗—凌霜食柿


霜降前后,正是柿子的成熟期。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具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

因此,此时的柿子,既是美味的水果,又是调节身体的补品。令人不由得要感谢造物主的恩赐。

霜降食俗—台湾吃鸭


台湾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鸭肉寒凉,能降火润燥。台湾人吃的姜母鸭,既能气血双补,又能滋阴降火。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

霜降食俗—吃萝卜


山东人则说:“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容易生长,物美价廉,吃不起人参的穷人也吃得起,也能补身安度时节的变化。

霜降习俗—扫墓


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民间称为“寒衣节”,活着的人感受到寒冷,念及失逝去的亲人,为免他们在阴间挨冷受冻,人们扫墓祭奠,并在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红、黄、蓝、白、黑)纸,意思是天气冷了,给地下的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慎终追远”的思想。

霜降养生—平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五行中深秋时节属金,人体五脏中秋主肺,中医养生学的观点中,向来有“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四季五补之说,因此秋季的饮食应当以温润为宜,饮食进补则应以平补为原则。

秋深属金、易伤肺,人们易犯咳嗽。饮食上可多食粥暖胃兼润肺,其他滋润的食物如:梨、蘋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雪里红)、萝卜…等,都具有生津润燥、宣肺止咳、固肾补肺之效。

描写霜降的诗词


南宋诗人陆游的《霜降前四日颇寒》写得明快疏朗:“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诗人乐观的情绪洋溢诗中,为肃杀的深秋添了一笔明快的亮色。

宰相诗人武元衡的《秋怀奉寄朱补阙》中说:“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诗人在政务之馀,不忘与友人分享欣赏自然之变;在体会节气转换之际,对政事挂念在心。古人的境界,令人心生仰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岁晚》,着重于霜降时的肃杀之气。写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这首诗将一年将尽的岁晚,与自己烈士暮年的岁晚结合起来,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可谓霜降诗歌中的杰作。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范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