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到一代文宗
宋濂(1310-1381)是早产儿,但没有先天不足,反而成“神童”:六岁上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九岁能诗,日背两千字。少年时,一周就能将五万多字的《四书》烂熟于胸。
宋濂小时候喜爱读书,因家贫,就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回来抄,并提前约好还书的时间。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都结冰了,手冻得僵硬,他也不懈怠,抄写完毕,再一路快跑去还书,从来不超时。
二十岁后,宋濂师从名师,在江南郑义门执教二十馀年。他遍览郑义门数万册的藏书,很快就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年少求学时,纨绔子弟们佩刀挂玉、华衣丽服,宋濂一点都不羡慕,他单衣鄙履,虽贫困,却总是面有喜色,有人很奇怪,宋濂说:我心中有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享用不如人,得到了我高兴,失去我也高兴,我还有什么忧虑啊!
四十岁后,宋濂进入仙华山,一边神隐修道,一边着书立说。
开国帝师
1358年,朱元璋听闻宋濂学问大,聘他做世子朱标的老师,朱标为太子,宋濂即为太子师。因朱元璋只是粗通文墨,学识渊博的宋濂就成了他常常请教的老师了,所以宋濂其实也算是开国帝师。
经常在皇帝身边,性格慎密的宋濂知道很多朝廷机密,他守口如瓶,从不向外泄露。
他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吗?”一次宋濂与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探察。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前日饮酒的细节,宋濂以实相告。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因此朱元璋越来越相信宋濂的诚实。
朱元璋有时问宋濂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谈那些品行好的大臣,问其原因,宋濂回答说:“品行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与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
朱元璋曾震怒于主事茹太素呈上的一万多字奏章,有人顺着皇帝,说这是大不敬。宋濂直言:“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朱元璋因此更信任宋濂了。
宋濂入朝为官时,门上曾书字自勉:“宁忍饥而死,不贪利存活。”有日本使臣曾赠他一百两黄金,以求文章,宋濂辞而不受。他说:“天朝的侍臣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宋濂对皇帝说,圣人之道,唯在乎治心,正则治,邪则乱。他给朱元璋讲《春秋》、《史记》,说尊王者之道,天下可定。
一次,朱元璋手捧《黄石公三略》,兴趣盎然地想与宋濂谈论。宋濂说:“《尚书》二《典》三《谟》才是帝王之学。”朱元璋说:“这个我当然知道,还有什么帝王之道?”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人将其内容贴在宫殿两边的墙壁之上。他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的内容。
宋濂教朱标儒家仁义之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大道,告诫他,君王要以民为本,贤德的君主要重视自身“德、仁、敬、诚”的修养。
明朝建国后,宋濂先后负责主持编着前朝的国史《元史》,还有明朝的法律大典。他着作等身,一生着有各类集说、史书多达五百多卷。后世尊其为国初名儒、一代宗师,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太子以死相谏 马皇后素食劝谏
1377年,67岁的宋濂告老还乡。回到金华老家后,宋濂穿布衣,饭蔬食,埋首读书着述,两耳不闻窗外事。
1380年,爆发了“胡惟庸案”,开国功臣、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九族,大批官吏被牵连诛杀,宋濂一家也遭祸,宋濂的孙子宋慎、次子宋璲都被株连处死。
宋濂从家中被戴上枷锁,押解到南京候死。太子朱标听闻后,大惊失色。他认为自己的老师忠心可鉴,绝不会结党反叛。
朱标流着眼泪向父皇求情:愚笨的我只有一位师父,请陛下哀怜,不要处死。朱元璋大发雷霆:等你做天子时再哀怜吧!
太子听了惊恐不已,跑到金水桥,投水自沉。朱元璋得知,连忙命人速救,救不起来,统统处死。
太子被救起后,朱元璋骂道:痴儿,我杀人与你有何相干!太子哭着说:我的师父都死了,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吃饭的时候,宽厚仁慈的马皇后吩咐奴婢端上素食,朱元璋问何故,马皇后说:“宋学士刑斩了,我特素食祭奠。”
说着说着,马皇后就垂泪了:“民间一个学生对待自己的塾师,都终身难忘,何况宋先生教授太子王道经学,如今遭杀身之祸。他早已辞官在家,京城之事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面对太子以死相谏,马皇后素食劝谏,朱元璋最后只好打消了处死宋濂的念头,将宋濂流放四川茂州(今汶川一带)。
押解途中,已年过古稀的宋濂正坐敛手而逝。这位从少到老,几乎没有一天手离书卷的一代文豪,就这样命陨夔州了(今重庆奉节)。
1496年,宋濂被平反昭雪,并恢复官爵,获追谥为“文宪”,但此时距他离世,已有115年了。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郑晓《皇明名臣记》
焦竑《玉堂丛语》
徐永明《宋濂年谱》
张岱《石匮书》
何乔远《名山藏》
郑楷在《宋公濂行状》
王鏊《震泽纪闻》
徐祯卿《剪胜野闻》
宋濂《潜溪前集》
点阅【皇帝身边的高人】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