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中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唐玄宗神游天界

2019年12月10日文化漫步
传说中上古时期,在颛顼帝之前,天与地相通,人与天人也容易沟通。那时,常有天神降临人间,传授世人各种技能。古人精神专注,纯净高尚,所以沟通神明,相对比较容易。
后来,因九黎族败乱道德,人将自己与神放到同等位置,不再敬畏神明,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准则与秩序,导致人间灾祸不断。为了归正天地秩序,颛顼帝将人与神分开,断开了人与神的直接通道。他命孙儿“重”(人名)以双手奋力上举,托起苍天;命孙儿“黎”(人名)以双手奋力压地,把大地深深地压了下去。从此,天地之间有了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除了攀登天梯崑崙山可上天之外,其它天地之间的通道就全部阻断了。也就是说,天神和人不能够随便上天下地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的来历。
虽然人与神不能直接沟通,但还是会通过其它方式,保持与神的联系,梦境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梦境,世人不仅能看到另外空间与其生命形态,还可以获得技能,或者得到神明的教诫。本篇介绍的是大唐玄宗皇帝的二则奇梦。
九天使者入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天唐玄宗做了一个清晰的梦,梦中涌现出壮观的仙人仪仗队,但见千乘万骑聚集在空中。有一神明身穿红衣,头戴金冠,从车上下来,拜见唐玄宗说:“我是九天的采访使,来到人间巡察探访,想在庐山西北置办一座下宫。木石基址已经有了,但还需要一些人力。”
玄宗梦醒后,派宦官前往庐山西北探查,果然发现一处基址。过了两宿,几千根巨大的木头自然地“飞”来。修建宫殿、大堂、廊宇所需的不同木材,不论长短粗细,全都备办齐全。原来冥冥之中,神仙已将木材全都运来了。
人们挥斧做工,修建庙宇,忙得不可开交,但谁也不觉得疲惫,十多天就建好了。工事结束后,宦官梦见一位神人吩咐他说:“赭、垩、丹、绿颜料,庙北地下就有,寻找一下就能找到,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宦官梦醒后,按照神人的嘱咐派人去找,果然哪一种也不缺。
当初,玄宗梦见神仙的那天,就曾召请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询问神明之事。
司马承祯修道有素,颇有通天通神的能力,于是将自己知道的情况,禀奏玄宗:“如今主宰名山大川的神明,人们都将他们当作一方之主来祭祠。太上老君担心他们作威作福,从而为害百姓,于是分别派出仙人前往名山大川监察他们。五岳有真君坐镇,又有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潜山的九天司命主管九天生死籍;庐山则有九天使者执掌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天令符,可以弹劾天地万神。他们都是五岳的上司。”劝玄宗为这些天神修建庙宇,定期祭祀,供奉他们。玄宗采纳他的话,下诏在五岳三山修建庙宇,祭祀神明。
星君入梦 与帝沟通
另有一次,玄宗皇帝处理完国事,在宫里闲居,忽然昏昏欲睡,闭上眼睛就睡着了。玄宗梦见二十七位仙人对他说:“我们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因一人正在值班,留在天宫不能下来。我们寄住在罗底间三年了,一直为陛下镇护国界,不令外敌侵扰边关。”他们还告诉玄宗,众神常会改换形貌,混迹人间四处闲游。玄宗梦醒之后,敕令大唐各郡县,寻找名叫“罗底”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
在一天夜里,玄宗又梦到这些星君对他说:“‘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按照星君的提示,玄宗再次派人去寻找。在宁州东南方,有一个县叫罗川,川中有县,县以川名而命名。当地还有一座罗州山,相传山中有洞穴,因为草木繁茂,从来没人能够进去,不过上山打柴的樵夫、放牧的人曾听到里面传来的乐声。
玄宗派人去找这个洞穴,找了很久,还是不得其果。有一天,人们忽然看见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一直跑到山崖下。人们在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一个洞口。进洞一看,发现一座宽敞的石室,里面陈列着二十七尊石像。
于是这二十七尊石像被运入皇宫,陈列在大殿内,宫人奉命早晚焚香祭拜。玄宗皇帝也曾亲自瞻仰并谒拜。后来,玄宗皇帝让夹纻工匠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来的洞穴,并在那里盖起了通圣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同时赐下宝香和香炉。一直到唐朝结束,五代之时,编撰《神仙感遇传》时,玄宗所赐的香炉依然还在。
据真宁县的百姓说,往年县里来了一位叫“底老”的老人,谁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来。老人在山下卖酒,常常与一些异人喝酒。老人或外出,或静处,与寻常的老人很不一样,乡里人虽不知道他的底细,但非常敬重他。
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请再加些酒,再喝一回,以后就不再来了!”老人如其所愿,加酒招待他们。酒备好之后,群仙悠然而至。
当众仙喝到酣畅之时,坐在末席的那位说:“我恳请刻下众仙神貌,留于后世。”说着,取出二十七块石片,逐一刻成了二十七位。瞬间,又全部刻下了众神容貌,放置在洞中。按照喝酒的座次,逐一排列。并在石像后面刻上了众仙名讳。待着一切安置妥当后,众仙就散去了。
那位老人也不知去了何处?时人都说他飞升成仙了。也有人揣测,那位叫“底老”的老人说不定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氐宿星君呢?后来着作郎东门诰,专为此写下赞序,记载此事。@*
事据《国语》卷十八《楚语下·观射父论绝地天通》、《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九、《神仙感遇传》
注: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覆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