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进补 中医教你不会错的进补方法

2019年12月11日健康
冬天进补,是为了把身体调到平衡状态。但很多人对自己的体质不了解,越补身体越糟。中医师教你简单辨明体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冬季养生和进补方法。
冬天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在中医看来,冬季天冷,属于“寒邪”,寒邪有如下特点:
● 寒盛则阳伤。寒属于阴邪,会伤害身体的阳气。
● 寒则凝滞。寒气会造成血液循环不良。
● 寒主收引。寒邪让肌肉、血管不正常地收缩痉挛。
因为寒伤阳气,所以在冬天,人的抵抗力会变差,容易出现感冒、鼻子过敏、气喘等病症。
因为寒则凝滞、寒主收引,关节酸痛的人,肌肉血管收缩,营养进不来,代谢的废物出不去,疼痛常常加剧,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痛”;血管会因收缩、痉挛而变得脆弱;新陈代谢也变慢,体表的油脂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干燥。
同时,人们为了保暖,吃得多,动得少,血脂肪可能因此升高,血液变黏稠,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冬天进补重在平衡二字 3种不同体质这样补
冬天进补的重点,在于“平衡”两个字,也就是把我们的体质调整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身体虚寒,就要多吃温热的食物,体质燥热,就要多吃寒凉的食物。
冬天养生和进补的重点,是让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冷风呼呼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人卖热气腾腾的麻油鸡汤,就忍不住想喝。一碗下肚,好像精神体力都恢复了——实际上并非如此。麻油鸡汤是热补,如果是体质热的人,再吃热补,反而“火上浇油”,损伤身体。
所以在进补前,要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才不会补错。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分成三种体质:冷底、热底和平和体质。
1. 冷底
平常脚尖、手指冷; 很少口渴,不喜欢喝水或喜欢喝热水; 小便清长,大便较软; 容易疲倦,常常觉得头晕脚软。
2. 热底
体温较高,怕热; 口干舌燥,喜欢吹凉风、喝冰凉的饮料; 小便色黄、腥,大便臭秽,容易便秘; 面色红赤,常长痘痘或疔疮; 易烦躁、易怒。
3. 平和体质
不偏冷底,也不偏热底,比较适中。
这是一个粗略而典型的分法。如果不能对号入座,觉得自己的情况模棱两可,还是要请中医师帮你做正确的判断。
那么,这三种体质分别怎么补呢?
体质虚寒的冷底者,多吃一些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是有益的。
体质燥热的热底者,要少吃上述药膳。如果你觉得疲劳、气虚,就用粉光参、麦门冬、枸杞等炖瘦肉汤来凉补。
体质平和的人,对这些补的食物适量食用即可。
另外,进补之后,如果出现长痘痘、大便变硬或带血、口干舌燥、嘴巴破等症状,就是上火了。不管你是哪一种体质,此时都应该多喝水、多吃瓜果蔬菜,消去火气,让身体达到冷热平衡。
冬天保暖 头部和颈部是关键
除了进补外,还要给身体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冬天很多人把自己包裹得像肉粽,但是有两个地方常被忽略,一个是头部,一个是颈部。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不是起于头部,就是止于头部。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的大脑的重量只有体重的2%,但它所消耗的能量却占基础代谢率的20%。 可见头部需要很多的氧气和营养。
这些能量的传输靠什么?靠血液和血管。颈部前面的两条颈动脉、后面的两条椎动脉,就是血液的高速公路。所以要把头部、脖子都包起来。
患慢性鼻炎、头部容易缺氧、血脂高或肩颈紧绷的人 ,在寒流来袭时,更应该注意保暖。戴一顶帽子、一条围巾,可以防风寒、保阳气。睡觉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丝巾在脖子上轻轻一围,可以让颈部温暖,睡觉也舒服。
冬季养生的食物和1味药膳
四时跟五脏相呼应,冬天属肾,黑色入肾。所以冬季养生,应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
冬季养生,宜多吃黑色食物。
黑色食物包括:黑金刚花生、黑豆、黑芝麻、紫黑米、香菇、黑木耳、乌骨鸡等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补而不腻,食而不燥,不妨多食用。
冬令进补药膳:归耆羊肉汤
冬令进补不妨喝一碗归耆羊肉汤,这道药膳适合冷底的人食用,平和体质的人也可以适量吃。
食药材:带皮羊肉 600克、当归 10克、党参 15克、黄耆 20克、枸杞 30克、桂枝 6克 、红枣 10粒、姜片 20克、水 2000cc。
调味料:盐适量、米酒 120cc。
做法:
1. 羊肉汆烫;当归放入米酒里浸泡;红枣划两刀;党参、黄耆、枸杞、桂枝洗净,备用。
2. 锅中放入羊肉、党参、黄耆、枸杞、桂枝、姜片和水,大火煮沸,小火再炖煮60分钟。
3. 加入当归,再煮10分钟,放入枸杞、盐巴,淋入当归酒。
煮出的汤很甘甜,又有羊肉的香味。如果不吃油可以把油撇去再喝。不喝酒的人,不加酒也无妨。
在这个药膳配方中,黄耆、党参等补气药的用量,比补血的当归用量多,因中医认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羊肉性味甘温,带一点热,适合体质虚寒的人。桂枝、姜可以祛风散寒,枸杞可以明目,红枣可以补血。所以这道药膳在冬天食用是非常好的。
整理自《谈古论今话中医》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