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阴县人张畏岩,学问渊博,文章写的好,在读书人中很有声名。甲午(西元1594年)他在南京参加了明神宗甲午科的乡试。当时,他借住在一寺庙里,发榜时一看自己榜上无名,当即大骂试官不睁开眼睛,不识人才。恰好路旁有个道士,在那儿微笑着看着他!张畏岩随即迁怒于道士。道士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是佳作。”张畏岩怒道:“你又没有读我的文章,怎知写得不好?”
道士回答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骂声粗暴,心那么不平!怎能写出好文章?”张畏岩听此一说,觉得道士讲得有理,立刻屈服,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功名全在你的命,命不该考中,文章虽好,也无用。”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又如何改变呢?”
道士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什么样的福分不能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一个穷读书人,又能做什么?
道士说:“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这样的善心,就是功德无量。就像谦虚这一节操,并不费钱,你没考中怎么能不反思就骂试官呢?”
张畏岩立刻醒悟,从此谦虚自持,一天又一天,修善,积德,进步很快。
丁酉(西元1597年),一夜他梦见到了一个高大的房子里,得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册子,里面有很多缺行。就问旁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张畏岩问:“名册中为什么缺那么多名字?”
那人说:“科第在阴间三年一次考核,须道德无过失的人,方可被选中。象前面看到的空行,都是本该选中,但因为三年内在道德上有新的过失而被除名的。”然后他又指着一空行,对张畏岩说:“你三年来,身心谨慎,或者应当补此缺。望你自爱。”
张畏岩在这次科举发榜时,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
(根据《道德丛书》古文本今译)
(转自正见网/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