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传说(十)

2020年07月17日文化漫步
第十章 神人传授吐纳术 喜逢前世两故人
话说这武夷山虽没有泰山的高耸挺拔,也没有黄山的变化奥妙,却是丹山碧水、奇峰异洞,自古就是仙气弥漫的绝妙胜地。这个王喜一入武夷,就被这股袅袅仙气吸引着,一路览胜,不知不觉间看到一棵外型奇特的茶树,但却长在峭壁上,吸取着岩缝渗出的泉水,颇有险中求存之意,心中颇为好奇。传说中,这棵茶树就是后世茗品“大红袍”的母茶树。
王喜就在峭壁下边瞧了又瞧,不忍离去,而越瞧越觉得不可思议,竟若有所思呆呆地站着,心思敏捷的他似乎悟到了什么道理,但却又说不出来。这时,迎面来了一个貌似中年的道士,这道士虽穿着半旧的青色道袍,但却一尘不染,在这烟雾缭绕的武夷山上更显得清新脱俗。
那道士一看到王喜就对着他笑,王喜也礼貌地回道:“道长可是住在山上?”那道士只说,是云游来着,在此等候多时了。王喜一惊,只道:“王某何德何能,道长说笑了。”原来那道士是个有道之人,早已知道王喜将来此处,正是收徒的好时机。
王喜向来敬重道人,于是就把身上的干粮、饮水拿来孝敬,那道人也不客气,就直接拿来吃了。然后,道长就开始讲了武夷山的灵气,讲了如何修炼、如何吐纳之术,就这么讲到了晌午,聪明的王喜一字不差,全都记着了。此时,王喜也不觉饥饿,只觉得神清气爽,竟比登山时看这云雾缭绕还要受用,心想今天可真遇着神人了。
道长最后说:“信则信之,不信自去。”王喜一听觉得话中有话,还想再问,道长却只说有缘再会,挥了挥手,迳自下山去了。王喜只得拱手作别,嘴上忙着说:受教了。
王喜得了这道长的教导之后,就开始学着那吐纳之术,天天习练,遇有不明之处也不执着,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关关闯过,就这么把道长教导的心法反覆演练着。
王喜自入武夷山、巧遇道长之后,就在这山麓上定居下来。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晃就是十二年了,王喜已是三十五岁的青壮之年。那一天,王喜在定中看到峭壁的茶树有难,大呼求救。原来这修道之人到了某个境界,是可以与万物相通的,而万物皆有灵,这话一点也不假。
茶树用心意相通的方式,告诉王喜其叶片上长满了茶蚕,若不清理将危害枝干,不用一年茶树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叶片无存,命不久矣,因为叶片正是茶树吸取日月精华、延命千岁的命脉。
王喜知道这茶树有灵性,也愿出手相助,可惜他是修道中人,不能杀生。他左思右想,最后想出了一个相生相克的办法。王喜问茶树,茶蚕可有害怕的天敌?茶树用意念告诉他有一种寄生蜂,专爱吃茶蚕,在不远处可寻获。于是,王喜日日寻那寄生蜂,将捕获的天敌放到茶树叶上。
也不知过了几天,这寄生蜂也是繁衍旺盛,又特爱吃这茶蚕,茶树新发的叶子已没有虫咬的痕迹,闪烁着绿色的光亮,样子好不鲜嫩可爱。茶树为了报答王喜的救命之恩,就特意长出了几根新枝,然后对王喜说:“砍去这些新枝,种在山坡上,摘取叶片晒干后热水服用,有神奇功效。”
几天过后,王喜一看那茶树果然长出了几根新枝,于是就小心翼翼地取下,插入山坡上的几处土壤肥沃的地方,并细心浇水。几个月后,这些新枝干都长成了一株株茶树,样子十分好看。
也不知过了几天,有两个熟人路经武夷山,看到王喜也是一惊,所谓他乡遇故知,三人心中好不畅快。原来这两人一个姓吴,一个姓陈,是岳家军的旧部,武穆王走后他们也离开军营。这两人后来一起经商,经常往来闽浙一带。那天也是心血来潮,想要来武夷山游玩。三人重逢之后的一番嘘寒问暖,这里就不细说了。
二人临别前,王喜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馈赠故交,却突然间想到了那几株新植的茶树,也没说明来历,就对他们说了如何栽培树苗、如何制茶的方法。这两人也是颇有经商头脑,知道武夷山可能暗藏不少非凡品,也就欣然接受了王喜的馈赠。后来,这两人在武夷山某处开辟茶园,成了山上种茶制茶的先驱,也是一段佳话。
王喜年过五十之后,就没在山麓住了,这两个旧识再也找不着他,也不知道王喜是云游去了,还是到其他地方隐居,民间传说也都没了下文。
现在,要说说这其中的因果轮回了。原来这个王喜不是别人,就是第一章开头提到的王孝子轮回转生的,而这两个军中旧识也不是别人,正是丁富户和丁管家投胎来的,他们三人命运从北宋到南宋都有交集,姓氏也没变,更是一绝。
前世王孝子受他们恩惠,这世变成王喜用茶树报恩,也是一报还一报,而他们俩人这一世的后代子孙也都代代种茶,都成了当地的富家翁,都是祖辈积善所致,亦为佳话。
后记
《地仙传说》总共十章都写完了,时间纵贯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到明朝,地点也由泰山、黄山跨越到武夷山,也从凉州、汴京、江南写到闽北,人物刻划力求栩栩如生、尽量顺其自然,故事情节穿插历史大事纪,但其中多有穿凿附会,希望古人不要介意。
这些故事全是源自灵感的虚构故事,人物是虚构的,情节也是虚构的,只有时间和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这也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惯用写作手法,并非作者独创。
作者以为,能传颂千百年、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未必都是纪实之作,故事穿插几分真、几分假,但却能让读者意犹未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而作品字里行间散发的忠孝节义、劝善惩恶的小故事、大道理,却能深获读者共鸣,收到潜移默化之效,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如此,近代的金庸小说也是如此。作者不才,盼能抛砖引玉,望大纪元的读者日后阅读到更多、更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奇文共赏之。@*
点阅【地仙传说】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