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肉,除了美味之外,李时珍曾称道它的药用功效。另外,值得一提的鹅血,作为食材虽然不被普遍食用,但它的神奇疗效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在此从中医角度来认识餐桌上的鹅。
鹅,为鸭科动物,别名家雁,有白鹅、苍鹅两类。鹅肉的食法颇多,可以红烧、可以吊烤,宜油炸,是筵席上的美食,多受人们喜爱。鹅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食疗效果。
鹅不同部分的食疗作用
● 鹅肉
鹅肉适合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脾胃气虚者,但鹅肉属发物,一些病人须少吃。(Shutterstock)<br/>
鹅肉,性味甘、平,归脾、肺、肝经。《本草纲目》记载:“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煮汁止消渴。”《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鹅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能解铅毒。”鹅肉适合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脾胃气虚者食用;也适合津液不足、口渴少津,包括干燥综合症、糖尿病人口干者食用。
鹅肉虽然味道鲜美,但古代医家从临床经验发现,鹅属于发物食品。因此,凡患有顽固性“宿疾”、“痼疾”者,包括淋巴结核、癌症、红斑性狼疮、牛皮癣、慢性湿疹,以及痈肿疔疮(包括痔疮)之人,切勿多食;鹅肉甘润肥腻,助热、助湿,平素痰湿偏重、舌苔厚腻、胸闷呕噁、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患胆囊炎、胆结石、肥胖症、脂肪肝,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者,亦勿多食,以免加重病情。
● 鹅血
古籍记载鹅血能治食道癌、胃癌,现代医学也发现鹅血的抗癌作用。但中医建议其它癌症慎吃。(Shutterstock)<br/>
鹅血在医学方面的药用价值较高,受到中国古代医家的重视,认为它能补血、活血、解毒。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张璐,在他所着的《本经逢原》中说:“鹅血能涌吐胃中瘀结,开血膈吐逆,食不得入,乘热恣饮,即可吐出病根。”以上鹅血所记载能治的病症即食道癌及胃癌。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鹅血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40%以上,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白血球、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鹅血中还含有一种抗癌因子,能增强人体体液免疫而产生抗体。由于免疫功能和肿瘤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大多数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其机体的免疫功能显着下降,而鹅血所含的免疫球蛋白、抗癌因子等活性物质,能通过宿主中介作用,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虽然以上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证明了鹅血有治疗癌症的效果,但从实际临床角度来看,鹅血在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明确可治的病症是食道癌及胃癌,而其它癌症的病情,多数医家都认为它是发物,都不建议食用。在此,笔者保守地建议,除了食道癌及胃癌外,其它癌症则不建议食用鹅的任何部位,以免病情加重。
一般治疗食道癌及胃癌的方法是每天饮用白鹅鲜血半杯1~2次。对于不敢饮用新鲜鹅血的患者,将鹅血煮熟来吃,也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有另外一个方法是:将白鹅毛全取下来,烧成灰,研细,用米汤调和服用,并将鹅肉炖汤服用。3~7日服用一只鹅。
● 鹅脂
鹅脂气味甘,微寒,无毒。可益气、轻身、耐老、驻面色、肥白人。(Shutterstock)<br/>
鹅脂气味甘,微寒,无毒。可益气、轻身、耐老、驻面色、肥白人。对治疗风挛、风热烦心、腰脚痿弱、耳聋、痈肿耳疳、结热胸痞、呕吐等病症有效。
● 鹅蛋
鹅蛋的质地比较粗糙,还带有较重的草腥气味,因此作菜肴用料,不如鸡蛋那样香美可口。其性温,无毒,味甘,归脾、肾经。能补中益气,主治体虚羸瘦,或产后瘦弱等病症。
鸡、鸭、鹅 类比“发物”要慎吃
鸡、鸭、鹅,是人们最常食用的三种家禽,都能益气补虚,而鹅肉味道较鸡、鸭为浓。但三者性味有别,鸡肉性温,鸭肉性凉,鹅肉之性则介于鸡、鸭之间,性质平和,为平补之品。
鹅肉最大不足在于“气味俱厚,发风发疮”(《本草纲目》),尤其是它能“发痼疾”(唐代食医孟诜语),是一种着名的发物食品。怪不得清代着名养生家王孟英感叹地说:“鹅,动风发疮,凡有微恙者,其可尝试乎?”“因此,凡病家不可不慎!”
注:鹅又有白鹅、苍鹅之分,相比之下,尤以白鹅为良,肥嫩者佳,烤食尤美。鹅肫、鹅掌,性较和平,煨食补虚,宜于病后虚弱之体。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