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仅是帝王的来历不凡,身居高位者同样如此,或是秉承天命下世,或是前世所积福报而致。本文的主人公、唐朝顺宗和宪宗时的宰相袁滋的前世就是修行的和尚。
史载,袁滋,字德深。他年少时博闻强记,知识广博。其姐夫是当时的道州刺史也是有名的诗人元结。元结很欣赏、看重他的才华,就推荐他出仕,授试校书郞,后来被任命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其后又被大臣李勉赏识,举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智破疑案获赏识
宗室大臣李勉为何会赏识他呢?原来在李勉镇守凤翔府时,所辖的城邑中,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就送到县府去。知县担心府库防守不够严密,所以就放到自己家里。但是过了一夜再打开看时,黄金都变成了土块。最初瓮金出土之时,乡里人都来观看并证实,如今突然变成土块,众人莫不骇异,遂将此事向凤翔府报告。
因为知县无法解释清楚,遂被以更换黄金定罪。然而,虽然有了供词,但黄金的下落却无人知晓,凤翔府官只得报告给李勉,李勉很生气。在其后举办的宴席上,李勉谈及了此事,在座的都很惊异,纷纷发表看法。
当时袁滋恰好在李勉手下为官,他听罢低头不语。李勉就问他为何不语,袁滋说他怀疑知县是被冤枉的。李勉便让他探查实情。
于是袁滋将所有证物材料调到凤翔府。他注意到瓮中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土块。他命人在市场店铺中找到同样个头的金子,才称了一半,就已经重达三百多斤。他又询问那天挑担子将黄金送到县府之人,原来只有两个农夫。按照黄金的重量,不是两个人能抬得起的,这说明在运送的途中,黄金就已经被掉包了。至此案情大白,知县无罪。
道士透天机
袁滋还未发达时,曾居住在今天湖北境内的复州和郢城之间。复州的青溪山,景色秀美,天下无比。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袁滋偶然路过青溪山,被其景色所吸引,不知不觉走入了山间。行了数里后,发现周围环境越来越幽深险峻,人迹罕至。
好在他路遇了一位以卖药为业的书生,这位书生就安家在山中,袁滋与之攀谈,彼此都觉得非常投契,所以,他就决定当晚留宿在书生家中。袁滋问道:“听说此处有隐居的仙人,你见过他们吗?”书生回答说:“有五六个道士,每隔两三天到我这来一次,但不知他们居住在何处。我虽然同他们很熟悉,但他们也不肯告诉我他们是否是仙人。”
袁滋又道:“我想拜见他们,可否?”书生答道:“他们厌恶生人,但喜欢饮酒。足下如果备上一坛美酒,在此等候,或许可以见到他们。”袁滋于是下山寻了一坛好酒后返回,静候道人的到来。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果然来了五名道士。他们有的戴着鹿皮帽子,有的戴着纱帽、拄着藜杖、穿着草鞋,远远的就与书生寒暄。然后,大笑着到小溪边,一边洗脚一边说笑。
书生立即在屋中摆上酒席。不一会儿,五人进入茅舍,闻到美酒后甚是欢喜,还问书生哪里弄到的酒。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他们喝下数杯酒后道:“不是我弄来的,是一位客人带来的,希望拜谒各位仙人。”遂让袁滋出来施礼。
五位道士相互看了一眼,都后悔喝了此酒,便迁怒于书生道:“你不应该引外人来打扰我们。”书生解释说:“这位客人的诚心可嘉,况且他也是信道之人,相互结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道士们遂态度缓和,又看到袁滋举止恭敬,便笑着让他坐下。袁滋再三拜谢后坐下。
众人又喝了一阵酒,都很开心。几名道士仔细瞅了瞅袁滋,相顾道:“这个人非常像西峰寺的坐禅和尚。”过了一会儿,有人道:“确实是。屈指算来,坐禅和尚已经离世四十七年矣。”而袁滋也恰好四十七岁。
道士们相顾抚掌,对袁滋道:“你应该去做官,福禄双全,之后会非常富贵显赫。”说完就与书生道别,袁滋也向他们施礼拜别。几位仙人如飞一般,越过山涧,直达山顶,转眼间就不见了。或许他们是因为喝了袁滋的酒,才道出天机。
袁滋下山寻了一坛好酒后返回,静候道人的到来。图为五代十国南唐 巨然《秋山问道图》。(公有领域)<br/>
仕途顺畅 为官以慈惠为本
正如道士所言,袁滋走上仕途后,一帆风顺。贞元年间,大将军韦皋打通了与西南蛮夷联系的通道,南诏王发誓“归附汉朝”、“永无离二”后,朝廷拟派使臣出使抚谕,很多大臣都以西南边陲遥远而畏惧,唯有袁滋没有推辞,接受了出使任务。德宗甚嘉之,下诏让他兼任御史中丞,持节出使南诏。未出发前,迁任祠部郎中。
袁滋一行经四川进入云南,在途中的昭通盐津留下了摩崖题记,以纪念册封南诏。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摩崖题记是他留下不多的真迹。
唐安南经略使樊绰在《云南志》中记载,唐贞元十年(794)十月二十七日,唐朝使者袁滋到大理,赐南诏国国王异牟寻(白族)金印。当时异牟寻不仅派大臣出滇东相迎,而且异牟寻还亲出都城五里以隆重的仪式相迎。
次日,在大理城举行盛大的册封仪式和国宴,异牟寻率百官“稽颡下拜”。席间,异牟寻还出示了天宝年间唐王所赐宝物,并令当年唐王所赐的龟兹乐队演奏,以示不忘大唐恩典。唐使袁滋举酒祝道:“南诏当深思祖宗绪业,坚守诚信,为西南藩屏,使后嗣有以传继也。”异牟寻表示定当遵从。
册封事毕,袁滋返唐,异牟寻派清平官尹辅酋等17人奉表谢恩,进献吐蕃给南诏的金印及铎鞘、浪剑、生金、牛黄、琥珀、象牙、犀角、越赕马诸种贵重之物,并派大军将王各直统兵300,“提荷食物”,送至豆沙关,袁滋又经四川返长安。
圆满完成出使任务的袁滋被擢为谏议大夫,不久后又被拜为尚书右丞,知吏部选事,出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在任期间,他以宽易清简为政。如果有其它地方的百姓来到其辖地,都给予土地让他们耕种,并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命名为“义合里”。
袁滋为官以慈惠为本,老百姓都很尊崇他。对于作奸犯科者,袁滋也常常法外施恩。如他有一次抓了一名盗贼,得知他是因为贫穷所致,就自己出钱为他补偿。
在他被征拜金吾卫大将军要离开时,老百姓挡住了道路,不忍与他离别。接替他的杨于陵只好公开昭告百姓,自己绝不更改袁公的政策,如此,百姓才让开道路,与袁滋洒泪拜别。
其后,袁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其后又任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户部尚书等职。
袁滋为人宽容大度,平易近人,与他接近的人,都认为可与他肝胆相照,而他的家人也看不出他的大喜大怒。他的居处衣食也很简单。他平生着有《云南记》五卷和《甘陵赋后序》。
在任湖南观察使时,袁滋去世,享年七十岁,皇帝封其为太子少保。@*#
参考资料:
《逸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智囊》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