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曾有几部历史古装剧,因其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在亚洲掀起收视高潮。然而,在影视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的三国风云,那些文韬武略的英雄、惊心动魄的战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在日韩译员的笔下脱颖而出,广泛流传。传奇的三国故事,犹如穿越时空而来,以雕塑、绘画、游戏等方式,在现代亚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1. 日本“三国迷” 跨越各行业
追溯起来,日本在十四世纪时,记载1318年~1368年顷约50年间的日本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就有“三顾草庵”“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三国故事。所以,在中国明朝以前,三国文学就已传入日本。
日本从1467年“应仁之乱”为起点,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战国时代。在这一时代,三国故事就已流行日本,一些当时的人物被比拟为三国英雄。如德川家康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本多忠胜,当时被称为“今张飞”或“日本之张飞”。丰臣秀吉的军师竹中半兵卫被人称为“今孔明”。战国时代,陆奥国大名津轻为信崇拜关羽,效法演义中的关羽,留起了长胡须,被喻为津轻的“美髯公”。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以前,日本就已出现了不少三国迷,根据日本学者编着的《三国志享受史论考》记载,在江户初期,日本儒学学者林罗山在《罗山先生诗集》中,附有庆长九年(1604年)的读书目录,其中就包括《三国演义》。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日本元禄二年),日本京都天龙寺僧“湖南文山”——义彻、月堂兄弟翻译《三国演义》,定名为《通俗三国志》,于1689年至1692年在日本刊行。湖南文山的译本主要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而写成。
在《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中,日本着名汉学家青木正儿说,自从1689年湖南文山的三国译本问世后,迅速风靡日本,“讲中国历史的种种军谈,一霎时望风竞起”。
从1689年至1973年间,三百年来不断有人翻译《三国演义》。日本最早的插图书《绘本三国志》,由着名画家葛饰北斋绘图,于1836年至1841年出版发行。
1930年,日本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重新翻译《三国演义》,他在序言中说:“余少年时代即耽读《三国演义》,一读再读,百读不厌。”“《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其登场人数数以千百计。其描写笔调或华丽豪壮,或哀婉凄切,或悲愤慷慨,或幽默夸张,读来令火趣味横生,不禁拍案三叹!”
在《中国小说概论》中,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兼日本汉学家盐谷温说:“《三国演义》是最适于家庭的读物,……从隆中三顾到赤壁之战,很有趣味,文章虽小说而近雅驯典丽的古文,读来非常痛快而容易,可编入汉文教科书内。”
随着三国故事的广传,1983年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了六十八集木偶电视剧。根据1995年出版的《日本书籍总目录》,其中关于“三国”的着作就高达106种。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在游戏行业,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如《三国志》、《三国群英传》、《三国志英杰传》等不胜枚举。
在日本,由三国迷组成的三国俱乐部,或考证三国史实,或辑录三国名言,编辑三国辞典,或绘制三国地图,他们对三国人物的喜爱和热衷,令国人讶异。
由横山光辉改编的《漫画三国志》,印刷数超过三千万套,相当于每个日本家庭都有一套,普及率非常高。日本人喜好研究“三国”,从人际关系、经营管理、商展谋略等角度进行研究的着作不胜枚举。
在日本企业界,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表示,“松下成功,功在《三国》”,“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公司将《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三国演义》游走于文坛、政坛、职场和商界,成为日本各界的宝典传奇。
2.《三国演义》辐射力 影响韩国语言和艺术
韩版《三国演义》,从它的故事情节,到其宣扬的理念,影响了韩国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文学层面。
在《三国演义》还没有问世之前,朝鲜半岛就曾经历了现实版的“三国时代”(427年-660年),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
历史上,韩国人的祖先受汉文化影响,特别喜好读书。明朝《太平清话》卷上中,陈继儒(1558年—1639年)曾说:“朝鲜人最好书,凡使臣入贡限五六十人,或旧典、新书、稗官小说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写书目,逢人遍问,不惜重值购回,故彼国反有异书藏本。”。
韩语译本《三国演义》于1703年问世,这一版是从1650年出版的满文译本翻译而来,于1774年重版修订。但在此之前,三国的英雄故事就已在朝鲜流行。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爆发了长达七年的“壬辰倭乱”。在大明的协助下,朝鲜打败了日本军队。天津巡抚、蓟辽总督万世德作为明朝使臣,携带明神宗诏书来朝鲜,奉命送去了四千两建筑资金,资助朝鲜修建关羽庙。
由明朝出资,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朝鲜始建“东关王庙”(东庙),明神宗亲笔御题“显灵昭德义烈武安关帝”匾额,庙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等中国战将。
朝鲜人李肯翊《祀典典故》说:“初,壬辰丁酉之乱,关王屡显其灵,以神兵助战,皇朝将士皆言平壤之捷、岛山之战三路驱倭之役,临战,关王辄现灵来助云。”参加抗日的大明官兵,认为在战争中取胜,是得到了关羽英灵的护佑。所以明军将领就在汉城(今首尔)修建了关羽庙。
“壬辰倭乱”长达七年,大明将领为提振朝鲜士气,也为了祈求平安,就又建了几座关庙。
根据《朝鲜王朝‧英祖实录》记载,1746年8月22日,“上亲书‘显灵昭德王庙’六字,揭于东、南关王庙。两庙乃壬辰倭乱,关王显圣后所建,而皇明亦赐额,上思念其功,故有是命。”
朝鲜专奏使李恒福,主掌朝鲜王廷与大明的外交工作。他熟悉三国关羽的事迹,曾作诗《次海月关王庙韵》云:“义烈祗今专享祀,馀威犹得震华夷。”
关羽忠君、义勇的英雄形象,成为朝鲜文士辑录或创作的原型。朝鲜汉文小说《天倪录》记载了两则关羽显圣故事,《壬辰录》则详细地讲述了关羽的事迹。文士将义勇忠君的情结,解救危难、护佑百姓、保护一方的愿望寄托在关羽身上,化成笔下的故事小说。
韩国学者赵贤植在《〈三国演义〉与韩国文化》中,介绍《三国演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了韩国的语言文化、音乐和绘画艺术。
“在韩国民间肆坊公演的(朝鲜中后期民间的一种流行曲艺形式)《赤壁歌》曲目(又称《华容道》)就是以说唱的形式来演绎《三国演义》。”
首尔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九幅“三国演义图”,由朝鲜后期宫廷画家所绘,九图“包括《诸葛孔明初用兵》《卧龙先生舌战群儒》《卧龙先生用奇计借箭》《七星坛诸葛祭风》《庞士元议连环计》《卧龙先生胜战告》《乌林火起阿瞒惊走》《张将军守益州城》《关兴斩将救张苞》”。
韩语中有不少词汇和三国故事有关,譬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七步之才”“味如鸡肋”“刮目相看”等。
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衍生出很多韩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谚语,比如“如诸葛亮南征北伐时信任名将一样”,指深深地信赖某人;“好像刘备相信关公”,比喻信人不疑,极其相信某人;“好像吕布的长枪”,形容某件东西非常锋利;“如张飞的大吼”,形容大声批评或漫骂别人;“好像赵子龙用钝枪、钝刀”,以此比喻某个男人浪费钱财。
今日的韩国仍旧崇拜三国英雄,各地建有东庙,对此赵贤植认为,“东庙与崇拜关羽的民间信仰就是由壬辰倭乱和《三国演义》普及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近年来,韩国出版的《三国演义》译本、评本,或改写本高达几十种,为韩国人了解三国历史、三国皇室、官制、教育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其中以李文烈的评译本最为流行,销售量达到几十万套,每套含10册。
曾有媒体报导,韩国企业将《三国演义》的方略用于企业管理。韩国现代炼油公司曾出台了一份94页的《伦理经营指南》,其中指出:“诸葛亮、关羽、曹操,Yes;刘备、张飞,No。”
在电子科技的带动下,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漫画、卡通动画、电子游戏等大量涌现。这些成为韩国人了解三国故事的又一媒介。
参考资料:
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第104页至13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韩]赵贤植:《〈三国演义〉与韩国文化》
@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