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2月04日讯】人们常说,宦海浮沉,人情淡薄。于是民间约定俗成,有了一句“官情纸薄”。南唐时,一桩婚姻牵出了前任的家事。面对孤苦无依的官宦女,南唐县令做出了很傻的决定,却令后人久久地怀念。
北宋时期,襄阳世家有一士子名叫魏泰,他小时候曾经听祖母说过一则故事。北宋还没有统一中原之前,江南由南唐(937年─976年,五代十国之一)所管辖。南唐有一位县令,名钟离瑾,与邻近的一个县令许君为子女定下婚约。
时光飞逝,转眼钟离君的女儿就到了出嫁的年纪。家人为她准备好了嫁妆,还买了一个婢女,作为贴身侍女,打算让她一同从嫁,好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一天,这个婢女拿着簸箕扫帚扫地。她来到堂前,仔细地看着地上低洼的地方,站在一旁独自的哭泣。这一幕恰好被钟离君所见,于是问她哭泣的原因。
婢女哭着说起小时候的往事。原来她的父亲是前县令。他去世以后,由于家道破落。她就流落到了民间,被人转卖为婢女。她睹物思情,想起小时候,她的父亲就是以这个洼穴做球窝,教她玩耍嬉戏。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那个洼穴仍旧没有改变。
钟离君唤来牙侩(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询问了一番,又问了年老的官吏,得知却有此事。这个婢女真的是官宦家的女儿。
许县令为他的儿子定好了日子,准备前往钟离家纳采(往女家送礼提亲)求婚。眼看着日子临近了,钟离君赶紧给许县令写了一封信,说明他的意愿。
钟离君在信中说:“我买了一名婢女,得知她是前任县令的女儿,我特别怜悯她的处境,心中悲伤。她出身于官宦之家,不可长久受到辱没,我应把给女儿准备好的嫁妆送给她,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让她先嫁。我想再拖延一年,为我的女儿另外准备一份陪嫁的财物,然后再嫁给您家的公子,您看是否可行?”
许君也是一位好义之士。他回覆了信函,这样说到:“春秋时期,卫国贤大夫蘧伯玉耻于单独为君子。您怎能独自做这件仁义之事?我愿意让前任县令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然后您再寻找如意佳婿,嫁女儿吧。”在二位县令的主张下,钟离君将前任县令的女儿嫁给了许家。
魏泰祖母讲完这个故事,感叹地道:“像这样的义事,前辈们经常做,如今已经看不见了。”魏泰记下了他们的事迹,以鼓舞天下人尚义。
由于世风浇漓,人们也逐渐模糊了义事的涵义。“义”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部为“羊”,下部是“我”。在中国古代,古人祭祀时,将羊放在神位的旁边,象征神明赐予的吉祥。后人则把“羊”视为温和善良的象征。“我”本义是一种兵器,后来假借为第一人称,指自己。“义”可视为像羊一样,与人为善,将好事、善事从“我”做起。当一个人甘愿对另外一个人行好事,肯于付出和失去自我时,就称这样的善行为“义事”。
面对非亲非故的官宦女,或许人们多半会事不关己。但文中的二位县令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甘愿为孤苦无依的婢女,主持操办婚姻大事,为她的一生提供了安然的栖身之地。不禁让我们感慨,人对人的关怀,可以善良到这样的境界。@*
事据《东轩笔录》卷之十二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