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30日讯】红豆、绿豆、毛豆、黄豆、豌豆等食物,虽然名称都有“豆”,却可分为不同的“派别”:五谷杂粮类、“豆蛋鱼肉”类及蔬菜类。它们各自属于哪一类?对健康又有哪些不同的好处?
豌豆、皇帝豆等属五谷杂粮类 2特征区分
属于五谷杂粮类的豆子有非常多种,如:花豆、红豆、绿豆、皇帝豆、蚕豆、豌豆仁等等。食品科学博士、营养师陈小薇表示,不同的豆子所属的食物类型,取决于营养成分的差异。红豆、绿豆等豆子,因蛋白质含量低,碳水化合物相对高,被归为五谷杂粮类,也就是淀粉类。
她指出,很多民众会搞错不同豆子的分类。例如由红萝卜丁、豌豆仁 、玉米粒组成的三色蔬菜(三色豆),其中的豌豆仁就属于淀粉,而非蔬菜。可拌炒、煮汤的皇帝豆,尽管有绿色的外表,却不是蔬菜,而是淀粉类食物。
如果将它们当成配菜,主食的份量应减少一些。陈小薇提醒,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吃这类豆子时要留意份量,避免造成血糖波动。
三色蔬菜(三色豆)中的豌豆仁属于淀粉,而非蔬菜。(Shutterstock)
要判断淀粉类的豆子,有2个简单方法:
1. 吃起来有粉粉的口感。2. 会被做成甜品,例如豆沙包、绿豆汤、红豆汤圆等。
五谷杂粮类的豆子,不仅可提供身体能量需求,在中医看来还有不同的作用。
明医中医联合诊所中医师叶启民指出,红豆可利水,只是效果没有赤小豆好。在“五色入五脏”的养生概念中,红色入心,因此红豆被认为可补心脾、行水消肿。花豆又称为大红豆,同样有行水消肿的作用,但效果比红豆弱。(推荐阅读:红豆水除体湿消水肿 但不是人人适合喝)
绿豆可清热、解毒、消暑,在夏天特别适合喝绿豆汤。但是绿豆味甘性寒,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另外,用绿豆制成的绿豆粉敷脸可消粉刺。
有些人会吃绿豆解酒,叶启民指出,应吃带皮的绿豆芽才对。因米酒、高粱属湿热之品,而绿豆皮可清热,绿豆芽可祛湿,“有意思的是,韩国人是喝辣黄豆芽汤解酒毒,但古医书里记载,解酒效果最好的是绿豆芽。”
皇帝豆又称扁豆,有白、绿之分。白扁豆具药用效果,可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常出现在餐点中的绿扁豆,也有相似功效,但效果较差。
蚕豆甘平、微辛,可宽肠健胃,调和五脏六腑。加工制成蚕豆酥后,性质变得燥热,不宜多吃,会上火。
大豆属于豆鱼蛋肉类 可增肌、补肾、健脾
蛋白质含量高、被归在“豆鱼蛋肉类”的豆子有3种:毛豆、黑豆、黄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豆”。
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质,严重会造成肌肉流失。陈小薇表示,这3种豆子及其制品,适合当素食者的蛋白质来源。
依据颜色不同,这三种豆在中医里的功效也不同。
叶启民指出,毛豆又叫青大豆,青色入肝,可补肝养胃,只是效果弱。很多市售毛豆采冷冻保存,应加热后再食用,避免退冰即食,吃下带有冰气的毛豆,不利脾胃健康。
黑色入肾,因此黑豆能补脾肾,煮成黑豆水可润肾燥、止盗汗。吃黑豆有益健康,但十岁以下的小孩不宜多食。
黄色入脾,黄豆能健脾润燥,少量食用有助消化吸收,帮助排便;但吃多易胀气、生痰湿,造成咳嗽。感冒有痰的患者,就暂时不要吃黄豆及黄豆浆。
毛豆营养丰富,含优质蛋白,被称为“植物肉”。(Shutterestock)
蔬菜类的豆子 可控血糖、助排便
口感较好、膳食纤维较多的豆类,属于蔬菜类,例如:四季豆、豇豆及带有豆荚的豌豆、甜豆等等。膳食纤维能延缓饭后血糖上升,还可刺激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有助改善便秘。
四季豆可温暖肠胃、让肠胃蠕动顺利排空,并具止打嗝的作用。外形较长的豇豆,闽南语称为菜豆,因种子形状像肾脏,中医认为可能有微补肾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改善食积腹胀和嗳气。
豇豆在古医书里评价较高,可化湿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滞腻,是脾虚湿停常用之食材,可改善女性白带多的症状。
依豆荚性质,豌豆可分为软荚、硬荚。软荚种的豆仁、豆荚皆可食用,属蔬菜类。被归在淀粉类的豌豆仁,则是硬荚品种,豆荚是不吃的。豌豆夹煮熟食用可调和脾胃,生津止渴。豌豆仁制成的豌豆粉,擦脸可去黑斑。
带有豆荚的豌豆、甜豆,膳食纤维较多,属于蔬菜类。(Shutterstock)
吃豆迷思 会胀气的是哪些豆?
有些人吃豆子易胀气,造成名称有“豆”的食物都不敢多吃。叶启民表示,大部份的豆子都是性滞壅气,容易造成胀气,会胃胀气的人确实不能吃太多豆子。但豆类蔬菜,如四季豆、豇豆等,就没有胀气的问题,反而可改善食积腹胀。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等造成胀气的原因,在于豆子有棉子糖、水苏糖等寡糖,会被肠道菌消化成气体,引起打嗝、排气。要避免胀气,可先将豆子泡水,并在烹煮前换水,再久煮数十分钟,或是将豆子发酵、催芽。这些方法都可减少豆子里的寡糖,尤其是发芽后更不会引起胀气。
豆子发芽后,甚至增加了散身体水湿的功效。例如,中药里的“大豆黄卷”就是晒干的黑豆芽,可宣散体中湿郁。
不同豆子虽各有其益处,但不足药用,当作一般食物均衡摄取即可,不宜过度食用。
四季豆、豇豆等蔬菜,不会造成胀气,反而可改善食积腹胀。(Shutterstock)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