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9月28日讯】百善孝为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二十四孝”外,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关于“孝”的故事令人感动。
愿代父死的周琬
明朝初年,南京有个叫周琬的人,为人至孝。在他十六岁时,他时任滁州牧的父亲受同僚的牵连被下狱,并被判死刑。周琬一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都痛哭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周琬决意前去面见皇帝,请求可以代父去死。史载其“叩阙请代父刑”。“叩阙”指叩击宫门。
明太祖让侍卫将周琬带到自己面前,看其年纪轻轻,觉得他此举不一定是诚心诚意的,也许是有人暗中教他如此行事以投机取巧,便道:“拉下去,砍了。”周琬闻听,面色不改,明太祖心下暗暗称道,遂问其为何要来为父申冤。周琬说自己身为人子,当以孝为先。明太祖为其孝心感动,遂改判其父亲戍边。
然而,周琬再度说道:“戍边与斩首都是个死,父亲死了,我做儿子的活着也没什么意思。我愿以死来替父亲赎罪。”明太祖很生气,觉得周琬是得寸进尺,就下令将其绑缚到刑场,准备问斩。
在刑场上,周琬面露喜色。行刑者问道:“将死之人有什么可高兴的?”周琬说:“我的死可以换来父亲免罪,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明太祖闻报,觉得周琬的至孝是真心实意的,于是赦免了他父子二人。之后还亲自在屏风上写下“孝子周琬”四字,并授予周琬兵科给事中一职。
周琬决意前去面见皇帝,请求可以代父去死。史载其“叩阙请代父刑”。“叩阙”指叩击宫门。示意图。(shutterstock)
丁鹤年以七十高龄守灵十七年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是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他本是西域色目人,元朝末年,他的父亲在武昌做官,遂为武昌人。父亲去世后,他占卜了一个日子打算将父亲安葬,然而,大雨竟然下了十天也没停。丁鹤年仰天悲泣,请求老天开恩。第二天,雨竟然停了,丁鹤年如愿将父亲下葬。等到安葬后,雨居然又下了起来。元朝灭亡后,丁鹤年在浙东一带避难。明朝建立后,他回到武昌,得知生母已经去世,但因为战乱,没有人知道安葬在哪里。他悲痛不已,夜晚梦见母亲告知安葬之处,他的一位叫韩重的邻居也做了同样的梦。如此,找到了母亲的遗骨,重新安葬在父亲坟墓旁。其诚感如此,人呼“丁孝子”。
此后,他以七十三岁高龄为父母守灵达十七载,直到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九十岁时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丁鹤年好学广闻,精于诗律,有《丁鹤年集》传世。
死后仍惦念母亲的王宾
明朝吴郡(今江苏苏州)有个叫王宾的人,字仲光,幼时就十分聪颖,七八岁入乡校学习,不到二十岁,就博览群书,上至上古尧舜,下至汉唐宋元,上下数千百年间的诸子百世、阴阳历数、山海图经、兵政刑律与裨史小说之书,无不阅读,而且问到任何方面都难不倒他。在医学方面,他尤为精通。说到他学习医学,还有个故事。王宾的老师是金华戴思恭,戴思恭是明朝初年的名医,曾做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御医,曾为朱棣治愈过寄生虫病。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他告老还乡。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年底又告老还乡,十天后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有一年,戴思恭在老家看诊。当时王宾对医术一窍不通,但见很多人都去找戴思恭看病,就向他请教学医之道。戴思恭淡淡地说了一句:“熟读素问耳。”被中国医家奉为中医之源头、行医之圭臬的《黄帝内经》就是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的。《黄帝内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可分为修炼、道德、健身保养和治病四个层次。
就因为这一句话,王宾回家读了三年《素问》。之后又去拜访戴思恭,与之侃侃而谈。戴思恭听得是目瞪口呆,与他结为兄弟。其后王宾又从戴思恭的医案中得到实际经验,于是“王仲光医名吴下,吴下之医由是盛矣”。
就因为戴思恭的一句话,王宾回家读了三年《素问》。图为《黄帝内经素问》最早的印刷版,发行于1115年到1234年之间。(公有领域)
成为了名医之后,王宾医治的主要是贫穷人家和方外之士,经常是亲自前往诊视,施与药饵。
王宾奉母至孝,他不肯做官出仕,没有结婚,终生独居。建文帝即位时,他有诗云:“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诗中透露出他绝非普通之人。《吴中往哲记》推崇他是吴中隐士第一。
郡守姚广孝与王宾家是世交,很欣赏他的才华,因此登门求教。前来拜访时因为排场很大,声音吵到王宾的内眷。王宾隔着门喊道:“不要惊扰我的老母。”说罢,自己从后院围墙爬了出去,不见来客。
姚广孝知晓自己遇见了真正的高士,又另择了一日轻车简从来拜会,独自等候在王宾家门口。王宾这才与他见了面,“据座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就是接受了姚郡守的拜礼,并给他讲道。姚郡守想推荐他入仕,但看王宾独行于世的态度,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王宾七十岁时,患上了重病,彼时他的老母仍然健在。临逝前,他抱着老母依依不舍。死后半晌复甦,连呼“娘,娘”,之后气绝。在其安葬后的夜里二更时分,老母的屋子中传出拄杖的声音,还有人连呼“娘,娘”。老母答道:“我在这里。”于是又听到有人说:“娘,娘,儿舍不得娘啊。”之后声音才消失。
参考资料:
《臣鉴录》
《博学汇书》
《列朝诗集》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