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共财政部明确表示年内不会扩大房地产税试点城市范围。这是一个强烈的经济维稳信号,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此,凸显了习当局的困境和中国经济的糜烂。
首先,开征房地产税不仅是经济行为,还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试想,如果房产都透明了,“房叔”怎么逃?贪腐不都暴露出来了吗?因此既得利益者对开征房地产税是非常抵制的(参见笔者“房地产税成中共鸡肋?”一文)。
但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泡沫随时可能破裂,迫使习当局不得不重手整治,使出开征房地产税的大招,力图使其软着陆;同时,习当局还想借房地产税的出台,推进“共同富裕”,以此作为自己的政绩和政治旗帜(所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因此,2021年3月,“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同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吹响了房地产税改革的号角。
不料,高度畸形的房地产市场却就此进入拐点,一蹶不振,并加剧了经济颓势。这严重冲击着习当局今年的重中之重——“胜利召开”“二十大”,于是不得不宣布年内不会扩大房地产税试点城市范围。这可不是单纯的经济官僚的政策调整,而是习当局的一次政治挫败。
其次,直到3月16日才明确不扩大房地产税试点,表明习当局虽然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仍没看透2022中国经济的颓势,抱有很大幻想。(一)将经济增长率高定为5.5%。须知2020和2021两年的平均增长率官方数字也只有5.1%,连IMF都已将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4.8%。(二)2022年的变数也太大了,如疫情突变、俄乌战争、美国可能对华制裁等等,当局明显预估不足;更要命的是,政策思路僵化,以为只要放宽政策、调整一下就可过关,而没想到形势的急剧变化需要重构政策。
例如,2021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困难了,但当局对土地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仍严重低估。财政部在《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只是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其中土地出让金占比超九成)同比增速从去年的0.9%下调至今年的0.4%,中央帐本预留4,000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较支出总量多出4,000亿元,多家机构猜测,这或为地方财政紧张、完成预算目标存在难度的情形留出政策空间)。
然而,3月18日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1—2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922亿元,同比下降29.5%。这才是真正的“远超预期”。而土地出让金的超预期下滑,将直接导致地方可用财力下降,或引发地方财政危机、债务危机,因为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中的专项债券和隐性债务(城投平台举债融资),多依赖土地出让金。
再次,习当局之所以看不穿2022年中国经济的颓势,一个重要原因是被统计数据骗了。例如,从统计数据来看,卖地收入2020年创历史纪录为8.4142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础上2021年仍同比增长3.5%,达到了8.7051万亿元。从这个角度看,上述的财政部2022年的相应预算调整也不是没道理。
问题是,统计数据有猫腻。这里倒不是强调数据造假,而是指数据的真实经济含义。以2021年卖地收入为例。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上半年出让收入3.4436万亿,同比增长22.4%,但7月份开始地就难卖了,可为什么下半年仍卖出了5.2615万亿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国企、平台公司拿地。尤其是年底最后一轮土拍,正儿八经的国企、央企开发商也拍不动了,这时地方政府的国企、平台公司(城建城投)就上场了。尤其在上海、广州、郑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表现明显,拿地(块数)占比超过50%。而它们拿地呢,多数是假拍,拿地是待以后再向市场转让,或者依此进行融资。为什么这么干呢?是因为从2022年1月1日起,全国土地出让金转由税务局收取,绝大多数地方为了规避这个规定,就在去年四季度抢着将土地拍掉了。而且,这里面的水特别浑。例如,在没有其他竞买者竞价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加价”,山东日照一国企在一次土地拍卖过程中,自行连续4次加价,总共加价一个多亿,并最终以10个多亿的价格将土地拍下,其成交楼面地价达到15,126元/m²,远超当地一万出头的楼市均价。
以这样的方式得到的卖地收入,虽然统计数据看上还去不错,但只会起误导作用。荒唐的是,不仅是财政部、中央被误导了,就是地方当局也把自己骗了。例如,根据“2022年1—2月财政收支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922亿元、同比下降29.5%;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9,311亿元,同比仅下降8.2%。这说明地方还在大量收整土地,继续做着卖地梦。
中共政权,中央乱指挥、地方乱糊弄,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只是老百姓遭殃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