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五间大型央企包括中人寿、上石化、中石油、中铝及中石化相继宣布,申请自愿把美国存托股票(ADS)从纽交所退市,反映中美两国就审查中概股审计底稿谈判,恐怕最终无法达成共识,中概股全面退市潮一触即发。
除五家大型央企外,另外三间同属“国家级国企”的中概股,包括南航及东航尚未表态,而华能国际的ADS已于上月退市。
有关美国要求中概股披露所谓“审计底稿”,已经有多年时间,但最近令问题恶化,源于去年12月,美国证交会要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底稿,否则逾200间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或于2023年起被禁止买卖。现时已有近150家公司被列入预定或确定除牌名单,40间公司或于未来两年被除牌。
所谓“审计底稿”,其实就是指会计在审核帐目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所获取的资料,目的是确保帐目不会虚报或做假数。
审计底稿的重要性,是核数相当重要一环。一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与客户纪录是否相匹配?公司每日资金进出与银行帐户的存款提款能否互相印证?存货盘点与出货单、财务数据又是否吻合?这些证据都需要审计人员实地进行查核。
或许大家会有疑问,这些审计底稿不是在公司上市时已经清晰交代?而且每年的上市公司年报帐目都要注册会计师核数,为何仍会出现争议?
答案正是对所谓“国家安全”敏感资料的不同理解。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拒绝让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全面查阅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底稿。
这一争端的核心问题在于,两国对哪些资讯威胁到国家安全的理解存在差异。美国官员表示,上市公司审计底稿不应包含任何敏感内容。但对中国的“威权政府”来说,任何形式的未经审查的资讯都是一种风险。
例如,来自中国大型网络公司的大数据,可以向分析人员提供一些在官方渠道不可能取得的国内经济相关资讯(例如电力公司的发电量或电讯公司上客量)。又或者好像滴滴出行一样,因为担心国内居民、特别是官方人员的叫车踪迹会被外国势力掌握,所以滴滴去年6月赴美上市后数日,其应用程式遭北京强制下架,并已于近月正式从美退市及除牌。
多年内美国因为中概股热潮,大量中资公司到美国上市而且成绩可观,令监管机构“只眼开、只眼闭”。不过自从中美政经关系转趋紧张,美国监管机构开始严格执法,官员甚至“企硬”,不交出底稿就要除牌。
中美双方曾经以积极态度化解分歧:在2016年进行的试点中,中国曾经交出了审计底稿,不过好快被发现是经过大量“编辑”,并非原始数据,中方并禁止美方官员查阅在美上市中国巨头的记录,包括阿里巴巴。而美国官员到中国检查期间,也有中国官员一直在场,甚至质疑中方人员有可能干扰了检查过程。最终谈判破裂。
不过我留意到,今年开始,中方一直强硬的取态,居然有软化迹象,当中代表人物,正是中证监副主席方星海。
读者或许对方星海未必太熟悉,但此人近年冒起非常迅速,而且往往发表惊人言论,财经界一直都关注此人的一举一动。
就在4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期间,负责协调与美方进行相关谈判的方星海,首度以极为正面态度,称“中概股审计底稿的不确定性将会很快移除。很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一个合作协议。”
方星海的正面表态,一度令市场错误相信,以为中美可以就审计底稿谈判达成共识,中资股更一度因此大受追捧,不过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对达成协议表示质疑,甚至称不会在有协议前容许审计员到中港两地工作,市场此时才如梦初醒,惊觉中概股“退潮”,已经不能避免。
说起方星海此人,说话一向惹火,早在2006年他出任上海市金融办公室副主任时,已经“豪言壮语”,称上海不跟香港竞争,要跟纽约及伦敦比较,言语间已表露出丝毫看不起香港。
之后他在2011年举行的亚洲论坛上又说到,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成为在岸人民币中心的速度。此番言论暗示香港在未来仅担当从属角色,引发香港官员及银行界人士担忧。
之后到2019年,方星海在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言时说:“你们的民主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你们需要政治改革。”更引来全场嘲笑。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谈方星海这个人,是想说明这样一个狂妄自大的中方官员,居然会在重要关头向美方示弱,态度出现软化,反映的只有一个现实:中方急了!担心二百多家中概股真的会面临除牌,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开了历史大倒车,更甚是影响中资企业对外的集资能力。
有评论认为,中概股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做后盾,美国要退市大不了转至香港挂牌,同时港股又将成为大赢家,岂不是更两全其美。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早前三家中资电讯股已从美国预托证券除牌,其后未见股份在港成交上升,可见美国投资者没有因缺少ADS而转到本港买中资股。
被誉为“最准分析师”的洪灏,今年5月初遭内地封杀,其微博及微信公众帐户停运,在外界唱好中概股回归港股,他却大唱反调。
洪灏指中概股从美国交易所退市,将会对内地和香港股市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港股)这个池不够大,根本无法把中概股全部吸收。随着这么多公司回港上市,香港股市料将进一步下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有261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为1.3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十万亿港元。
而港交所数据披露,目前港股总市值约35万亿港元,换言之中概股市值几乎占了港股市值的三成,香港市场是否有足够规模及容量吸纳?
近日阿里巴巴已表态,会将第一上市地点,由美国转至香港,市场已经随即担心,阿里巴巴股份供应量增加,本港恐出现沽压。
更令人忧虑是中概股质素参差,我今年初在专页中提出“港股劣质化”一词,已指出当前蓝筹垃圾股充斥,不少近期加入蓝筹股如海底捞、阿里健康、农夫山泉等,都是去年跌幅最大股份,部分一染蓝就发盈利警告。
而今年来新上市的“重磅”新股,如壹账通、快狗打车、商汤,累计跌幅都有三至六成,由美国转至本港上市的微博亦大跌了四成多,可见新上市公司不是多就好,最终还是要看长远的盈利及股价表现。
更重要是,如果有一天有监管机构人员或会计师对中概股审计底稿出现质疑,会有人员胆敢向中方要求审核这些涉及“国家机密”的会计底稿吗?到时对投资者的保障,又是由谁说了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自由亚洲/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