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在中國日益普及的互聯網正發展成為一種新興媒體,它對於中國社會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海內外的相關專家學者以孫志剛事件為例各抒所見。
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去年因在外未攜帶暫住證件,被大陸警察關進廣州市收容站,三天後被毒打致死。《南方都市報》率先報道,進而轉載成為互聯網通訊的熱點話題,有超過一萬讀者在網上留言,更有多位律師、學者發表建言,最後促使中國當局廢止了收容遣送制度。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中國的數字未來”研討會的、大陸網路業界人士表示,孫志剛事件體現了網絡媒體這一民眾可以自由表達聲音的管道,對中國政治和社會起到的正面作用。
哥倫比亞法學院的本傑明.李伯曼則對孫志剛事件所代表的社會變革的沖擊力量提出疑問。他例舉去年黑龍江哈爾濱的“寶馬案”中,蘇秀文駕駛寶馬SUV車撞死賣菜農婦劉忠霞,造成13人受傷。判決結果同樣引起大量中國網民的不滿和討論,但最終由於蘇秀文可能直通中央領導人的背景,媒體和網站上的相關案件報道和評論在全國被封殺。
而大陸網路業界人士也指出,按目前中國新聞署的政策規定,網路媒體的新聞來源僅限於轉載傳統媒體的內容,而不能有自己的采訪記者。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研究生院院長歐佛.謝爾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可能會象電報、電台和電視的出現那樣對中國社會起到變革性的作用,但它對於中國政府、百姓和社會的長遠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該院的中國網路項目主任肖強對此持有樂觀態度:“總的來說,信息科技對中國社會的信息流通不僅帶來了更大的自由,而且為以後真正的自由制度化的建立在不斷地提供條件。”